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承德之行—避暑山庄 |
[游记]承德之行—避暑山庄 |
2007-07-26 sina.com.cn |
8月5日,经过了十三个小时的颠簸,我们驱车终于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说句玩笑话,除了欣赏美景外,赶到山庄的另一个目的便是避暑。家乡持续几日的高温使我们不得不在众多旅游胜地中择之凉爽之地。果然,这儿没有让我们失望,山庄的最高气温不过27℃、28℃,可尽情享受避暑之乐趣。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清帝每年北巡的重要行宫之一。山庄的建造主要是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抵御沙俄的扩张。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山庄,历时87年才建成,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 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其中苑景区又分湖区、 平原区和山区。 从丽正门(山庄正门)进入便来到了内午门。内午门又称阅射门,是清帝接见官吏及少数民族首领,礼毕校射,借此考察武职官员的地方。内午门上悬挂的“避暑山庄”馏金铜匾,是康熙五十年御题的。其实,康熙不比乾隆,有很多亲笔御题的匾额或碑帖,所以我们很少见到他老人家的真迹。在此便有一处,足见其珍贵。 进了内午门,便是澹泊敬诚殿。此殿很像故宫的乾清宫。澹泊,即恬静寡欲;澹泊敬诚是皇帝自勉恬静寡欲。在这里,清帝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的庆典活动及接见朝臣、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 澹泊敬诚殿内景 从澹泊敬诚殿的侧旁绕过,就是四知书屋。乍听起来,以为是皇帝学习的地方,其实不然,这是清帝临朝前后更衣小憩、接见近臣的便殿。康熙为此殿题“依清旷”,后来,乾隆根据孔子的“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增题“四知书屋”。 四知书屋侧旁一景 穿过四知书屋,便来到了烟波致爽。这是皇帝的寝宫,是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一景。透过西暖阁的玻璃,我们看到了一张很窄很长的床,呈狭长状,跟我们的床很不同,导游解释说这是寓意皇帝长寿之意。可笑的是,嘉庆和咸丰都病殁于此,这两位活的可不是很长啊。床前还有一张小桌,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咸丰大笔一挥“准”,《北京条约》诞生了。 这几个殿共同构成了宫殿区,又称博物馆。 宫殿区北为湖区,湖中有三岛,西为环碧,北有如意洲,东有月色江声,皆以堤桥相连。环碧岛清静幽雅,原为王子读书处。岛北采菱渡是宫女下湖采菱的渡口。如意洲上古建筑比较集中,其中延薰馆是正宫建立前皇帝处理朝政之处。水芳碧秀是乾隆帝为其母后祝寿之地。如意洲北面有青莲岛,上有烟雨楼。沿长湖北行可到清时七大藏书阁之一的文津阁。 湖区一景 从文津阁东行便到平原区。区内“万树园”古木参天,绿草如茵,中央搭有豪华蒙古包,为清帝来山庄时举行宴会和游乐活动的场所。离热河泉南行可达金山岛,岛上亭台楼阁一派江南景色。再沿湖畔南行可到月色江声岛,这里是皇帝读书、望月、听泉之处。再往前即到“水心榭”,它是宫殿区与湖区间的重要通道。站在水心榭,环视四周皆为美景。 水心榭前的荷花塘 山庄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这里峰奇石异,林木繁茂,气侯十分阴凉,比承德市区低4-5℃,来此尽可体会避暑之情趣。在四面云山处可远观棒锤山、蛤蟆石等奇景。在万米长城上,可看到外八庙中的普陀宗乘之庙、普乐寺和普宁寺。只可惜当日有雾,这些景点都好像蒙了纱。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61e89e010004oj2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