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水木清华与洹水安阳 |
[游记]水木清华与洹水安阳 |
2008-05-22 sina.com.cn |
尊敬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 尊敬的各位学兄学妹: 大家晚上好! 站在这个曾经造就出众多国学大师、和杰出人才的清华园的神圣讲坛之上,我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冲动。首先,请允许我忝列为清华园的一位学子——虽然,此前我仅仅是在这里参加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公共管理高级干部培训班”,然而,我感觉自己已经融入进了这所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了! 我供职于河南省的安阳市。对于这个城市,在座的各位或许会感觉到一丝陌生。毕竟,安阳距离北京有500公里。不过,我相信您会记得古都安阳的。清华园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至于堪称中国古典精粹的群经之首的《周易》,而举世闻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们安阳就是《周易》的诞生地! 当然,“水木清华”与“洹水安阳”之间还不仅仅有这一个维系:众所周知,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当年闻名遐迩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为早期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有口皆碑的“甲骨四堂”之一!还有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梁先生曾经六次参加并主持了前中央研究院对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今天,殷墟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首! 今天在座的就有清华一位著名的大师李学勤先生,他也是我们十分尊崇的大师,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李先生对我们安阳感情极深! 这些永载史册的伟大功绩,将永远成为我们共同的骄傲! 下面,请允许我简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早已当作故乡的古都安阳。扼河南省北部咽喉的安阳是地处中部一个中等城市,有着重要的区位优势。安阳北望燕赵,隔漳河与河北相呼应;西据太行,与三晋山水鸡犬相闻;东临能源基地濮阳及齐鲁大地;南有广袤富庶的肥田沃土,拥有“豫北粮仓”之美誉! 安阳的国土面积有7413平方公里,比香港特区以及新加坡略小一点点。安阳市辖安阳县、林州市、汤阴县、内黄县、滑县,和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五县(市)四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人口533万,其中市区人口101万(截至2004年底)。 安阳有着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和信息优势,107国道、京广铁路大动脉、多条省道纵横交错。巨大的电信容量,使我们随时都与国际社会保持着同步的脉动。 安阳,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早在3300多年以前,商族人终于结束了多达十数次的迁徙,在这里建成商代晚期稳定的都城。其后,又有6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演绎了一场场生动的历史活剧!譬如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历久不衰越发蓬勃的《周易》、小学教科书上就有的西门豹投巫治邺、曹操三台登高歌赋、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古代名将岳飞等等…… 不过,今天我只能是提纲挈领地阐述一下我们安阳的“三根两游”。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甲骨文字,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字之根”!在座的各位都是学富五车的清华学子,大家知道,意大利的罗马是一座古城。然而,当殷商王朝的国都“大邑商”已经拥有三十万常驻人口的时候,罗马所在地的台伯河口,才刚刚出现一些原始的聚落。今天,我们赠与贵校的“司母戊鼎”仿制品,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撇开上万件青铜器不说,也不谈堪称后世楷模的殷商都城建设,单是甲骨文字,就足以令世人为之拍案!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古文字之一,然而不同的是,只有甲骨文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直到今天,甲骨文字稍加变化隶定,不仅成为世界上十多亿华人世界通用的文字,还与信息时代的因特网接轨,进入了崭新的21世纪!而古老的埃及泥版文字、美索不达尼亚的纸草文字和古印度的印章文字,早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湮没了,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甲骨文字之伟大,不仅仅在于其记录了上古社会的文明,15万多片刻字甲骨,4700多个单字,领跑中国以表意为主的文字体系逐步走向自我完善,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之一。 不管您来自黄土高坡,抑或是操吴南软语——听不懂没有关系,只肖写出文字来,大家立即就释然了!对于那些随着语言变化、而不断改写的拼音文字来说,简直不可望其项背!更不用说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中国所独有的书法艺术等等了。在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中,只有汉字的文本最简洁,最准确、也最严密。无怪乎今天有如此多的外国朋友学习汉语,即使当年被称为“绝学”的甲骨学,如今也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了!此其一“根”。 第二根,就是“文化之根”。中华文化之与世界文明宝库,其贡献无疑是最大的。只要到古都安阳来看看,连续16年,在这里召开的国际周易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就是明证。各种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外国学人朋友,齐聚《周易》发祥地的安阳羑里,他们之中,有来自海峡对岸、东南亚、日本……乃至欧、美的易学方家。在这里,学者们从象、数、义、理各个角度,阐述着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乃至企业管理、人生轨迹等等等等。见智见仁,人们从古老的连山易、到归藏易、以致周易,直到孔老夫子做“十翼”,留下了“韦编三绝”的美谈。 《周易》内容博大精深,其卦辞、爻辞中保存着古代自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民俗、伦理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包含我国古代先贤对天地、宇宙、自然及自身的观察、研究、总结,从中找到的抽象变化规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观、经历法和哲学思想,成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理书,被后人誉为哲学中的哲学。更被西方世界认为是东方神秘主义的巨著。 《周易》的精髓,突出地表现在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上。它的思维模式以阴阳为根本,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其象、数关系为表现形式,突出地反映了东方思维的特征,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取象比类,阴阳对称,刚柔调和,整体思维。正是靠着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17世纪之前的中国科技在许多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名震寰宇的易学大家、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明邦先生,曾经开宗明义地指出,《周易》研究要服务于当今社会,服务于现代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周易》就是一部经邦济世的宝典。汉代以来,《周易》就被列入“五经”,这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水平的原理。 ——《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既要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又要同邻邦友好相处。《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民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为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还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注重法治,主张“明罚敕法”,执法要公平,赏罚分明,一切法令制度须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 已故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的著名学者张岱年大师认为,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单单是清华的校训,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86409c01000aos.html2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