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唐·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西湖三面环山,一水拥城,滟潋波光溶入山色云影。南山璀巍,北山连绵,青峰耸翠,花树缀锦,似给西湖神彩飞扬的脸厐配上了美丽的花环。湖上三山更为群山之秀,她们给西湖增添的不仅是浓重的秀色,更赋予西湖以灵奇和聪颕。 孤山,又名孤屿,是西湖北山栖霞岭的支脉浮出水面形成的天然岛屿。山高38米,面积三百亩,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然而却是西湖湖中最大的岛屿,因“四周碧波紫绕,一山孤峙湖中”而得名。唐时筑起了白堤,孤山始与湖岸相通,杭城遂有“孤山不孤,断桥不断”之谓。孤山南临外湖,北濒里湖,东接白堤过断桥而至钱塘门,西跨西泠桥而与北山相连。孤山风光秀丽,环山叠翠。如画屏列几案前,碧波环绕,天光云影明镜辉映,花木繁茂四季芬芳,亭台楼阁错落别致,古迹名胜多不胜数。其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尔,位踞全湖之胜,古人素有“蓬莱宫在海中央”之谓,今人也目之为“西湖眉眼之所在”。唐代诗人、杭州剌史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诗中对孤山风光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运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人张祜也在《孤山》诗中点明了孤山之趣:“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传神之句,不迳而走,一时传为佳话。 孤山是西湖著名风景区,历来被封建帝王霸占为后宫花园。南宋理宗(公元1252年)曾在此兴筑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皇帝巡游江南,历览西湖美景,又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至今留下了“西湖天下景”和多处皇家行宫的遗址、遗踪。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并称为“西湖四大丛林”,绮丽风光终不许百姓涉足雷池一步。辛亥革命后,孤山才挣脱了皇家的羁绊回到了民间,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孤山改称中山公园,才正式对外开放。 “西湖天下景” 中山公园东与白堤终端的“平湖秋月”隔路相对,四开朱漆大门正对着秀丽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风光应接不暇,画船游移,笙歌悠扬,水鸟振翅,花蝶蹁跹。醉人湖风分花拂柳,犹见远处青山来朝,粼粼波光相映,宫殿式造型的门庭更显得凝重庄严。公园占地面积较大,内部布置曲折而绮丽。跨进大门,宽阔笔直的园路洒满了林荫,花木掩映,直指耸峙的青山。路尽头的石壁上镌有“孤山”两个笔力雄浑的丹书大字。石壁的两旁各建有一座石亭。沿着石壁东侧的台阶而上,则是一座宽大的平台,森森的中山林由此而舒展,漫山遍野,涌绿耸翠,飘香留芳。平台的东侧,有一处碧水环绕的小巧园林,这就是有名的皇家园林“西湖天下景”。沿着台边的石阶下行,走过一步三折的石板小桥,就到了波光辉映中的小亭。四向环顾,假山叠石参差,错落有致;老树苍虬,挺拔百年浩气,繁花馥郁,流连满园芬芳。水光滟潋,绿影扶竦,点景成趣。而中间的亭阁,丹柱画栋,升腾盎然生机,檐角展翅,欲飞俊逸神韵。中间匾额横书“西湖天下景”五个大字,取意苏东坡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的诗句,许人如和煦的春风,小亭两旁柱子上的楹联直书“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更引人注目、耐人寻味。十个重叠的单字,因为标点句读的不同,迭陈出内容不同的联语,展现出神采各异的意境,情景交融勾起风韵迥别的遐思。既可读作“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也可读作“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还可倒读为“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真是字字珠玑,句句奇妙,尽见西湖无景不奇,无处不美,无季不佳,无时不丽的丰韵神采,用非常别致的手法再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西湖天下景”是中山公园精华所在,“西湖天下景”的亭联则是西湖最为有名的楹联,可谓亭、联俱佳,相得益彰,予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 出“西湖天下景”,沿着由低而高的盘旋曲折的台阶向上,来到孤山山顶,山顶建有四照亭和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团结亭。亭名四照,自然风光无限,妙处难与人说。在亭旁还有一处假山叠石,它苍劲挺拔,古意盎然,加上周围的花木衬托,望之蔚然深秀,特别清新幽静。石上嵌有清代乾隆皇帝的诗碑:“蒙蒙湿鹤毳,濯濯泣螺纹。谢傅东山好,微嫌丝竹纷。”山石挺立在松柏之中,远远望去,仿佛是浮动在山顶上的朵朵青云,因而被称为“绿云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