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记之小桥流水 行在苏州,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苏州,我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了苏州的精神和风采。 水流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 在这里,流水和流水,不就是苏州翻飞的水袖吗?这不就是把苏州舞动得风姿绰绰、灵秀飘逸的水袖吗? 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苏州,这苏州的流水啊。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苏州最灿烂的风花雪月。水绕着古镇,古镇围着水。一半儿是水,另一半儿是岸。 我不知道五千多年前的古镇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五千多年前,那些已故的人们,曾经在这里编织着生活,在这里的山下,在这里的水边,他们随意地唱着自己作的歌曲,一些鱼儿,悠闲地从他们身边游过。 我也不能十分清晰地勾划出五千多年以来春夏秋冬的交替和风花雪月的演变,我们还是只能从古镇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中,领略岁月浩渺和沧海桑田。 那一些石阶从水上升起,通到屋前宅后,水乡的生活和水紧密相连,水乡的生活就是水做的生活。 这一条河贯穿古镇,这一条河仿佛就是一棵大树,两岸的房屋,就是生长在这一棵大树上的树叶和果实了。 上桥下桥,船来船往就是水乡古镇的日常生活。一些东西要送到镇里来,装船,一些东西要运到镇外去,还是装船。一些人要往镇外去,上船,另一些人回到镇上来,下船。古镇人家的一部分就是船,而船的一部分,就是古镇人的家了。 就这样看过去,古镇的河上,不就是一幅书法吗,水面是宣纸,船是写在纸上的行书,二岸的石驳岸,就是这一幅书法的装裱了。 然后,河的两岸,就是街了,青石板铺砌的街。 才下了一阵小雨,青石板显得光亮和明净。 许多年以前,小镇的街是用小石子铺砌的。今天的青石板,虽然少了往昔“雨天可穿红绣鞋”的诗意,但依然透着一丝苍古,并且溶入了古镇的人情风貌,很和谐。 独自站在桥中央,我轻轻的抚摩着。人群从这石桥上经过,行色匆匆。忙碌的生活让他们再也无暇停下来领略这风景了。 ……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我想这是对此情此景最真实的写照了。在马致远所勾勒的画面里,我是尤为喜欢这小桥流水的了。 在桥上看苏州,看着流去的河水,历史已经远去,古人的影子落在了水面。 在苏州,古桥仿佛就是这座城市的街头雕塑,在这里水有多少,桥也有多少。我们真的不能想象,没有了这些桥,苏州还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只是感到了,就是这一些古桥,使苏州增添了无限的生动和绵延的韵味。 苏州的古桥上有浮雕,有花纹,还有对联,所以造桥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艺术的劳动和创造,所以桥也不仅仅是桥了。 桥洞是船来船往的大门,对联就镂刻在桥洞的两侧,我们把镂刻在桥洞的两侧对联称为桥联。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桥联相当于一种特殊的户外广告。桥造好了,有关方面找到乡贤那里,请他捉笔,写一写桥联的句子。乡贤也就是当地的文化人,有人找上门来,请他做这样的工作,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诗情画意涌到心底,文化人就提起笔来写一些风土这么样,人情那么样,历史这么样,自然那么样等等,有时候文化人自己心里面正因了另外的事情也有一点起伏,就借景抒情,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开出一番崭新的意境。 现在,就在苏州,我乘着船穿桥而过,看到挂在桥门口的桥联,或许一时间说不清全部意思,或许还有生字读不出来,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古桥,我们的心里有了关于苏州更丰富更生动的收藏。 苏州的桥,不仅站立在水巷里,还牢牢地站立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跨越了河流,还跨越了历史。 如果说水让苏州有了灵气,那么,水上的桥让苏州人有了通融的个性。 “月落乌啼霜满天”,由于《枫桥夜泊》这一首诗的缘故,枫桥成了中国著名的一座文化桥。 一般说来,寺院总比桥的名气要大,但枫桥却使寒山寺名声大振。而使枫桥千古流芳的,还是张继的这一首诗。枫桥因了这首诗,才定称枫桥的;寒山寺因了这首诗,才改名寒山寺的。 大运河绕着古老的苏州城转了一圈后,朝杭州奔去。流水不流,桥影却在轻轻摆动。乡音似水,琴声如诉。 苏州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