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未输明月醉在巴东

[游记]未输明月醉在巴东

2007-07-16    53trip.com

未输明月 醉在巴东fff">fff">

三峡蓄水,大坝通航,连日来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赶在三峡二期蓄水之前,我乘水翼快船顺流到达三峡库区的湖北省巴东县,一路真如李白诗中所云,“巴水急若箭,巴船快若飞”!

船一*码头,扁担工抢着把我的行囊挑上路边,我叫了辆“摩的”,直奔老县城。

■走石板路登秋风亭

秋风亭是将要拆移走的,已经给它选好了新的落脚点;自北宋年间始建以来,它已因种种原因,在江北江南屡经复建,现存的秋风亭是清代重建的。如今它虽然气宇轩昂地迎风立于半坡上,但高程为173.6米,恰恰处在三峡水库三期蓄水的175米水位线下。它周围的房屋都已拆除殆尽,惟独它还在继续安详地俯视着这座老城的兴衰。

寇准19岁中进士,其第一仕就是在北宋太平兴国六年赴巴东任知事。当时的县城坐落于江北较低处,即今天的旧县坪村。他任内三年,建造了秋风亭和白云亭,其规模和工艺水平在峡江地区都是很高的,南宋陆游的《入蜀记》中对此有所记载,历代凡经过巴东的名人也都会登亭游览。

寇准曾登楼凭栏四望,吟诗道:“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数峰横夕照,一笛起江船”,借以抒发他的心情。在其任内,原本偏僻落后的巴东出现了“山无旷土,村无游民”的景象。

经过几间残存的晚清民宅,在坡上就能远远看到长有绿苔的岩壁,几枚大字赫然呈现眼前:“楚峡云开”!

这“楚峡云开”几枚苍劲大字,是清代治理峡江河道时的题刻,乃峡江地区著名石刻;右边竖刻“乾隆庚寅嘉平”,落款为:“荆南观察使者西蜀李拔题书”,以及小字“民国丁巳年仲夏月知巴东县事冯锦文重洗”。据传,李拔因治理河道乘船过巫峡时天昏地暗,向东刚出峡口就云开日朗,到达巴东县衙又追思一代名相寇准的廉洁开明,遂题“楚峡云开”,勒石纪念。在它的旁边还有两条竖书石刻,上联曰“历叹古今良吏少”,江北吴骏绩题;下联为“须知天下苦人多”,江右冯锦文题。都是书刻上品,既是后人怀念清官寇准,又是在感慨世事无情。一组石刻分别由不同年代的三人题作,其蕴意耐人寻味。它们所处的这个位置,在老城未拆之前是鲁家巷旁金字山麓的岩壁。

我如愿触摸到“楚峡云开”,并端详、联想了一番之后,又叫了辆“摩的”,直奔江边,搭乘摆渡前往对岸的旧县坪“宋城”遗址发掘现场。

令人颇感蹊跷的是,虽然留下寇准的足迹,但巴东县却在宋元两朝断志,因而竟不知县治何时由江北迁往江南。随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推进,巴东的考古出现突破,一座完整的“宋城”遗址已经被发现,通过对它的发掘及进一步的分析,相信谜底将会大白于天下。

我乘渡船到达长江南岸后,穿过一片脐橙树和柑橘林,就看见了江边平坝上的大片发掘现场,看上去场面很大。一位老师指着一处很厚的瓦片堆积层告诉我:这应当是垮塌后堆积的,估计当时遇到了灾祸。他捡起一块瓦片说,这种灰陶瓦应是宋代平民住宅使用的。

因为这一遗址区的主体堆积是宋代建筑,所以被称为“宋城”。它又细分为两个部分:旧县坪村遗址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两米,时代跨度为西周、汉至宋,遗址性质为县治。雷家坪遗址,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也不小于两米,时代跨度为战国至唐、宋,遗址性质为民居、墓群。

巴东“宋城”的发掘提供了古代建筑方面的实证,其建筑风格特点为掌握峡江地区在六朝以来,特别是宋代的街区、居室情况提供了可*的依据。专家们在现场指给我看县衙、街区、粮库、寺庙、民居、排水沟、码头的主路等等,还有城墙遗迹。我又触摸到一个捣米的石臼,内壁并不光滑,专家说,这表明它是新制作出来尚未使用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莫非当时遇到突发的天灾人祸?这再次唤起我的想像,自然也会引起考古学家们的浓厚兴趣。在石臼的近旁,也就是遗址的东北角,明显地有一座“豪宅”大院,我步量了一下,它面阔十二步,进深五步,十尊石柱础依旧健在。

据介绍,这里已经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包括精美的瓷器、器皿、钱币、砚台,还有围棋、宋三彩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市井的繁华以及建筑的工整,亦能了解当时的行政制度、风土人情、军事防御、经济交通等细致情况。

我站在遗址区四顾,发现这座“宋城”的确离江面太近了。古人最初聚居,希望离水越近越好,但随着城镇的发展,为防水患、兵祸的侵扰,恐怕就不得不迁移了。

书载:巴东自古僻静、山峻、水急、滩险、路陡、猿啼、木古、林深。据县博物馆李庆荣馆长介绍:自南北朝宋景平元年设县,称归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成巴东郡。巴东是三峡地区少有的河谷宽阔地带,适合聚居,是蜀、巴、楚文化的交汇区。目前有人口50万,其中43为土家族。有史家认为,土家族即巴人后裔,也就是说,经历了由巴到夷、由夷到蛮、由蛮到土的演变。当然,这还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印证。巴人的一支崇白虎,亦称“白虎巴”,发源于巴东附近的清江,曾沿长江向西发展到涪陵,控制地域北到汉中,东到遵义,南到宜宾,西至奉节。后被秦所灭,其后裔的去向、文化积淀及影响至今仍然是个谜。

按陆游的《入蜀记》描述,当时的巴东“县城以下皆茅茨,百十户人家”。后来县城迁至南岸,具体时间待考。李馆长认为,南迁的原因除了洪水以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泥石流,因为这一带在地质构造上易发生滑坡。

巴东这座逐渐揭开面纱的古城,像一部大书,正摊开在今人的面前。李馆长说得也许并不夸张:“在巴东,一部中国通史的资料都可以找齐!”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巴东无疑都不愧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曾记否,诗仙李白也忍不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举杯畅吟《一醉方休》——一笑大江,横看杯前,帆影前后,好趁晚涛归三峡;几人诗句,好问襟上,酒痕多少,未输明月醉巴东。

那日,我的寻访结束后,独自来到一座大桥之上,远处正有夜市喧嚣,明月当空升起,模糊中似能望见对岸旧县坪上寂静的“宋城”遗址。遥想那宋时城郭,家家灯火,户户炊烟,入夜时分,不也是头顶着这同一轮明月吗?

fff">

转自:http://www.53trip.com/thread-7231-1-1.html33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