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游记和印度 |
[游记]西游记和印度 |
2007-08-02 sina.com.cn |
现通行本《西游记》第八回后附“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一回,讲到玄奘之父渡江遇害,其母忍辱负重生下玄奘,书中这样写道:“小姐暗思:‘此子若待贱人回来,性命休矣!不如及早抛弃江中,听其生死。倘或皇天见怜,有人救得,收养此子,他日还得相逢。’但恐难以识认,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又将此子左脚上一个小指用口咬下,以为记验;取贴身汗衫一件包裹此子,乘空抱出衙门。幸喜官衙离江不远,小姐到了江边,大哭一场,正欲抛弃,忽见江岸岸侧飘起一片木板,小姐即朝天拜祷,将此子安在板上,用带缚住,血书系在胸前,推放江中,听其所之。小姐含泪回衙不题。却说此子在木板上,顺水流去,一直流到金山寺脚下停住。那金山寺长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无生妙诀。正当打坐参禅,忽闻得小儿啼哭之声,一时心动,急到江边观看,只见涯边一片木板上,睡着一个婴儿,长老慌忙救起。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个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抚养。血书紧紧收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这便是《西游记》中唐三藏的来历,书后又记了玄奘带着血书和汗衫与母亲相认。 由玄奘门徒辨机辑录成的《大唐西域记》卷七《吠舍厘国》(千佛本生故事 这书中讲的是鹿女夫人被迫舍弃千子而后又相认的故事,书中提到的“投殑伽河随波泛滥”便是江流儿的本源故事,其情节与《西游记》中玄奘的经历有相似之处,都是被迫舍弃,同样被下游恩人救起,被抚养长大后又与生母相认,由此可见,这两则故事大同小异,也更说明了古印度的故事随佛经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的文化,而玄奘的西行更加剧了它的流传,只是到了数百年之后,江流儿故事的主角竟变成了自己则是玄奘始料未及的。 2、龙的传说 中国上古时代就有了关于龙的传说,可以说,龙是中国的土产。但是,在印度故事中也有龙(那伽)的传说,而且在佛经故事传入中国以后,印度古代关于那伽的故事也就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龙的形象发生影响,于是唐代出现了《柳毅传》这样脍炙人口的龙王龙女传奇。中外学者们对龙王龙女故事与印度文学的关涉早有研究,而且有些意见已成定论,季羡林先生在《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中指出: “龙这个东西,中国古代也有的。有名的典故“叶公好龙”可以为证。但是龙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呢?谁也没有看到过,谁也说不清····但是自从佛教传入后,中译佛经里面的‘龙’ 中国自古有龙,华夏儿女自称为龙的子孙,在我国封建社会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印度亦自古有龙,二者有同有异。自释氏书传入中国后,中国龙便吸收了印度龙的一些职能,龙王龙女的故事也越来越多。《西游记》中描写,四海由老龙王管辖,江河归龙子龙孙。第三回写到:孙悟空向东海龙宫敖广借了一根天河定底的神珍铁如意金箍棒,后南海龙宫敖钦献一顶凤翅紫金冠,西海龙宫敖闰献一副锁子黄金甲,北海龙宫敖顺闲一双藕司步云履。第十回写魏徵梦中斩龙王,第十五回又写敖闰龙王的玉龙三太子吃了唐僧之马,被观音菩萨变为西行脚力,功成后超越凡龙,金身正果。第六十而回、六十三回又有万圣山碧波潭万圣龙王万圣公主的九头驸马:那怪物,九个头颅十八眼,前前后后放毫光,现了本象,乃是一个九头虫。 《大唐西域记》卷三乌仗那国·蓝勃庐山龙池及乌仗那国王统传说(P291)中写到:“已而动大众备法驾。即龙宫而报命。迎龙女以还都。龙女宿业未尽余报犹在。每至燕私首出九龙之头。” 由此可见,中印文化源远流长,在彼此的交流碰撞中亦有求同存异之处。 3、悟空原形 《宋高僧传》卷三有〈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写有悟空的生平事迹,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这说明历史上真有一个叫悟空的和尚。《西游记研究资料》(刘荫柏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写道:“此中悟空,生于唐代,不仅往西域出家、求佛、译经,还在回归本土途中遭龙神劫阻,历尽磨难,与《西游记》中悟空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孙悟空这个名字不是吴承恩胡编乱造的,而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主要的角色,关于他的形象来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唐传奇小说中的支无祁,“大禹治水,至桐柏山,获水兽,名支无祁,形似猕猴,力逾九象,人不可视。乃命庚辰锁于龟山之下,淮水乃安。唐永嘉初,有渔人入水,见大铁索锁一青猿,昏睡不醒,涎沫腥秽不可近。”另一是印度古代史诗哈奴曼,猴子国神猴大将哈奴曼是天风的儿子,神通广大,他身高如山,尾长无比,脸放金光,变化多端,能把大山背走,能在空中飞行,能一步跳过大海。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接近史实,因为《西游记》既然是一部以历史上的一次佛教重大事件为题材而演义的神化小说,那么他就必然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其主要角色就必然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从印度取经也必然连带上了民族文化色彩。 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不是国货,乃是从印度传来的进口货。认为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一部英雄史诗)中的那个神通广大的神猴哈奴曼的中国翻版。他说,“中国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到中国来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孙行者的根本。”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中表示同意。陈寅恪先生也肯定孙悟空与印度传说中的猴王有关系。全国解放后,这种说法渐趋沉寂。但是1978年印度舞蹈团访华后,这种说法又活跃起来。有顾子欣的《孙悟空与印度史诗》(1978.11.13《人民日报》)和季羡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世界文学》1978.2)又重新提出。尤其是季先生以其深厚的梵文和古印度史的功底,考论了孙悟空与哈奴曼的关系。说道:“尽管有人否定这一点,但是他那种随意变形的广大神通,汉译佛经里可以找到,在《罗摩衍那》中同样可以找到。” 《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不仅变化多端,会七十二般变化,而且神通广大,上入仙界,下潜地府,天地之大无所不闯。在保护唐僧取经途中,也是凭着一往无前的斗志和忠心不二的耿直终成正果。这与哈奴曼的形象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悟空产生在古老的中国文化背景之下,带有特定时代下的叛逆色彩,这显然较之哈奴曼形象有所进步 4、观音形象 在《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已有了对观音化身的详细叙述,说他既可以为男身又可以为女身。在密宗典籍中,又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马头观音、不空娟索观音等,与此有关的经典在南北朝时期以后被大量翻译过来。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观音的形象明显是受了印度教的影响。唐代以来,中国民间出现了各种名目的观音,如海岛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杨枝观音等等,这些也都是在密宗影响下出现的。 《西游记》第十七回:“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做凌虚仙子。”讲的是观音有无数化身。 第十回:“正在那难分难解之时,只见正南上香云缭绕,彩雾飘飘,有一个女真人上前,将杨柳枝用手一摆,那没头的龙,悲悲啼啼,径往西北而去。原来这是观音菩萨。”第二十六回:“菩萨将杨柳枝,蘸出瓶中甘露,把行者手心里画了一道起死回生的符字,教他放在树根之下,但看水出为度。那行者捏着拳头,往那树根底下揣着,须臾有清泉一汪。 菩萨将杨柳枝细细洒上,口中又念着经咒。不多时,洒净那舀出之水,只见那树果然依旧青枝绿叶浓郁阴森,上有二十三个人参果。”这两回讲的是杨枝观音的形象。 第四十九回:“菩萨即解下一根束袄的丝绦,将篮儿拴定,提着丝绦,半踏云彩,抛在河中,往上溜头扯着,口念颂子道:“死的去,活的住,死的去,活的住!”念了七遍,提起篮儿,但见那篮里亮灼灼一尾金鱼,还斩眼动鳞。”第五十五回道:“那菩萨见他们认得元光,即踏祥云,起在半空,现了真象,原来是鱼篮之象。”这两处讲的是鱼篮观音。 由此可见,《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经典籍的影响,不论是哪种观音形象都能在印度典籍中找到相关影象,可见,印度佛经文化对中国的观音影响深远。 总之,印度文化一经东传,便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三藏历尽艰险取经回国更使印度文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西游记》因为写的是唐僧赴印度取经的故事,它的题材本身就涉及世界文化的交流。从《西游记》看中印文化交流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西游记》中体现出来的印度文学也远远不止以上所提到的,还有一些如孙悟空变成老鹰叼走盘丝洞七个妖女的衣服,与中国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中牛郎盗走织女的衣服情节相似,这一情节在印度故事“鹿女公主传奇”中也出现了:“王子依言伏于树丛间,果见诸女解衣入湖戏水。王子窃得鹿女衣。”至于是谁影响谁我们无从考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9d5faa010009ii3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