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吉首风情-湘西游记 |
[游记]吉首风情-湘西游记 |
2007-07-19 hndaily.com.cn |
吉首,旧名镇溪,原是一个荒凉偏僻的苗家小集。小集中间有一条溪水流过,这条溪水叫沅溪,后来河床变化,水量增大,被改称为山河。随着人口发展,河两岸接连排列起苗家吊脚木楼。于是溪水就成了水上街道,集镇和溪水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镇溪了。那时逛街的人,大概是划着小船游动的,具有威尼斯水城的风味。明朝初年,在这里设立了千户所,俗称所里;所里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1951年乾城县政府从乾州迁至所里。所里沿苗语改称吉首,乾城县也就相应改称吉首县。195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州政府设在吉首。于是吉首一跃成为自治州的首府,成为湘西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82年,吉首撤县建市。今天的吉首市街道纵横,市面繁荣,拥有十多万人口。昔日吊脚木楼对峙的“水街”早被挤压到一隅,零零落落,依稀残留它的影子。 吉首,苗语叫“玛汝果得”。“玛汝果得”意译成汉语,就是乖雅、美好的地方。古籍关于吉首的记载:“境幽而地僻,岩壑峻险,风俗怪异,地处西南,界连黔蜀,实为边疆重地。”的确,自古以来,吉首不但是湘鄂川黔四省的贸易纽结,而且是旅游者向往之地。吉首风景旅游区最大的特点是融情于景,情景交织。吉首位于湘西南部六县(市)苗族聚居的中心点,使旅游者在欣赏雄伟壮丽自然景观的同时,在娱乐、饮食诸方面身临其境接触到正宗的苗族生活,领略古老的苗族文明和纯朴的苗家风俗人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吉首市容变化很大。习惯临街摆卖的摊贩被彻底清除,街道变得整洁、宽敞多了,街灯比以前亮多了。当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标志都在吉首纷纷登场。有了超市、发廊、粤式茶楼,西式饼屋,桑拿浴;夜总会,咖啡厅和茶艺馆等等。放眼望去,满街都是西装、茄克、T恤和牛仔裤,以及脚蹬松糕鞋的时尚女郎。再难见到一个穿戴传统民族服饰的苗家黛帕(苗语:姑姑)。作为一个旅游观光者,也许一时间你会感到失望,因为看不到想看的东西。 然而,失望大可不必。吉首毕竟是吉首,毕竟是苗族人民的“玛汝果得”。你不妨到民族百货商场去逛逛,立即会获得另一种印象。民族百货商场位于吉首市中心,是吉首资格最老的商场,苗家仍然保持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赶场”习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这两天,这家商场便生意格外兴隆。苗家男女,进进出出,他们来自吉首四乡,远自矮寨、寨阳、丹青、排吼等地。 民族百货商场的营业员绝大多数是苗家黛帕,即便是非苗族女子,也能熟练讲苗语。有趣的是,进入商场便完全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了,满耳是爽朗,陌生的语言。这里喊阿纳(大哥),那里喊“阿娅”(大姐)。买头帕的人都喜欢试戴。头帕有青布帕、白布帕、皱纱帕、长条花帕,青底白花帕和桃红花帕等等。长的三丈六尺,短的一丈二尺。一条条展开。交织纠缠,真是迷人眼目,美不胜收。最热闹的要数银饰柜台。银手镯叫“禾抢”,银戒指叫“禾耷”,银扣子叫“比高欧根”,银项圈叫“匡翁”……耳闻目睹这一切,于是你便认识了吉首,领略到湘西苗家风情了。对啦,建议你不防也买下一二件银饰,留作纪念。州政府每年拨出若干纯银,专供这家商场加工制作银饰。可以保证在这里买下的银饰绝对是真货。 在吉首市人民路中段,有一家面馆。这家面馆没有招牌字号,没有营业厅,没有一张像样的桌子,铺面前仅散放着好些矮椅和小板凳,任由顾客搬动、落座。这家面馆实际上只是一间敞向大街的屋筒子。屋盖与顾客无关,只为遮蔽炉灶而已。出售的面食独一无二,数量、质量、价钱相同的牛肉汤面。辣椒粉和酱油则免费任用。店伙计共四人,一人收钱,一人煮面,一人掌勺舀牛肉码子,一人涮洗碗筷(碗筷粗粗涮洗后,丢入翻滚的开水锅中,作为高温清毒)。顾客来吃面,须排队按以下程序操作:交钱,取碗,(碗极烫,用铁爪篱捞起,准备好手帕或纸巾,捏住碗沿小心从开水中提出),将碗放在第一个灶台上接面,再移至第二个灶台上接牛肉码子,然后自行加一撮葱花,一碗牛肉汤面便成型了。至于端到什么地方去吃,听君自便。 每天早晨八九点钟旺市时候,在人民路中段,在这家面铺两侧街沿,或坐或蹲或站,手捧巨碗吃面的人群,像散兵线似地展开,一个个吃得啧啧有声,辣得热汗淋漓。食客中既有西装革履的先生和时髦女郎,也有赤膊短裤的“贩夫走卒”。无疑这是吉道市区最具特色与时尚截然不同的一幅风情画。 我曾在当地一位苗族朋友热情荐引下,品尝过这种牛肉面。牛肉丁炖得很软,浓香扑鼻,汤也很鲜,但太咸大辣,外地人受不了;而且份量太大,起码老人孩子一次吃不完一碗。更糟的是环境恶劣,极不卫生。我对朋友说:“牛肉面还是蛮好的,如果能在环境设施、操作调味方面加以改进,肯定会更好。”朋友断然反对:“这样很好,一改就没味道了。”从他的语气和表情中,可以觉察到他对于在这种环境中用这种方式吃这种牛肉面,怀有某种难以割舍的情绪。我也曾就这种“牛肉面现象”,请教过当地一位民俗工作者。他回答说:他个人认为这与苗族古老的“椎牛”风俗有关。“椎牛”是苗族人民大型的祭祖活动,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拜和怀念。“椎牛”经一系列仪式,将牛杀死,成为牺牲之后,便立即分割肉块,分送给各家各户。于是这一天,寨子里的人都吃牛肉面。而且为了凑热闹,制造气氛,大家都端着大碗,走出家门,聚在露天下吃……是了,这位民俗工作者的说法是可信的。吉首市区人民路面馆的景象似乎正是古时苗族人民“椎牛”庆典后热闹场面的隐约再现。 |
转自:http://www.hndaily.com.cn/200212/ca210827.htm7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