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鹿门山游记 |
[游记]鹿门山游记 |
2008-02-05 sohu.com |
鹿门山游记 人虽录藉襄阳,却只在书中看到过襄阳。对有着众多古雅的襄阳甚是向往。襄阳城、古隆中、米公祠,尤其是那鹿门山寺,早令我这个既爱人文深邃更爱自然多彩的人,心仪几十年了。 霜秋时节,借故会议,绕道以还心愿。 那是个天高云淡,风清气凉的日子,与我随行的几位朋友一起,在当地同道的陪同下,步行来到寺前。当地朋友介绍,目前鹿门寺已修葺一新,并有庞德公采药栖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个景点,环境优美,群山环绕,清泉涓涓,周围的森林面积2600余亩,森林覆盖率92.5,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对重修的“古迹”,总感觉不过是一群水泥方做的积木而已,怎么看都感觉不到含有哪怕是一点儿文化的历史沧桑。于是独自顺着寺后小土路,踏上鹿门山。 这鹿门山本是无名山,因东汉建武年间,山前成了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时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又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神祠便俗称鹿门庙,后山也就名曰“鹿门山”了。鹿门庙在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但山名却一直这么叫着。也许是山本无名,只是因寺而得名,所以无人过问寺名移而山名不改的事吧! 鹿门山不太高,荆棘枯草与黄土相抱,几瞥农舍同树林相拥,四处长满了不知名字的小树和野花,这个季节最茂盛的是野菊花,一丛丛一簇簇的,不艳、无香,只在猎猎的山风中灿烂地开着,与黄土相近的颜色,未给这里带来生气,反而多了分苍凉。 山泼黛,水嵌蓝,翠相挽。绕过寺庙,拾级而上,半壁岩石突兀悬在山腰。竹枝、荆条、葛藤密布四周。绿色的苔鲜、水草挂在奇形一转异状的钟乳石上。一片水帘,万颗珍珠,汩汩坠入池中,发出银珠落玉盘般的声响。这就是名扬四方的“暴雨池”。鹿门山不仅以暴雨池、天井、八卦池、龙头闻名八方,更为神奇的是这四大景顺山势而上,自然排列,四点成一线。踏着孟浩然常走的山径,得得上山,尽情品味“竹露滴清响”的妙境,可有一番遥想当年,寄望未来的情趣。 我们很快就到了山顶,见到一个破败的寺庙。在寺庙坍塌近半的矮围墙根上,站着一个僧人,蓬头垢面的,手里拿着扫帚,安静地打扫庭院。我上去和掌与他搭讪:本是黄土的地面,这灰土哪有扫尽的一天? 僧人未停手中的扫帚,说:“只扫浮尘。” 我心生怜悯,问老者有何索要,他不假思索,答:“一袋烟。” 我本不抽烟,向同事要了抽得只剩下半包的烟给他,他也不客气,抽出几根,把香烟撕开,将烟丝装进烟斗。抽了两口,面露满足地看着山那边。 望着那僧人看远山的眼神,顿觉他所说的浮尘,是否就是这身至于此,心犹在彼的人,或者仅是指像我这样的过往人,所带进去的凡世红尘。 下山前,折了束野菊花,方觉它有着浓浓的味道,近似中药,很难说那算不算香,但可以从中闻到僧人安守净土的固执,老者孤怆念乡的悲凉,更多的是它自开自落的傲然与坦然。 回到住地,天色已暗。少不了推杯换盏,一顿酒喝到夜半,喝到微醺,直到互叫兄弟,抵足而睡。 三天后,我的人回来了原来的轨迹,然而心却似变成野花丢在了山野。 评论 (2) | |
转自:http://hubzengming.blog.sohu.com/74573936.html3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