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度佛教圣地游记之二

[游记]印度佛教圣地游记之二

2008-06-27    sina.com.cn

归法与归僧——印度佛教圣地游记之二

2007-05-19 05:25:41

大中小

印度佛教圣地游的车轮滚滚向前,如同转动的法轮,把我带到一个又一个释迦牟尼的足迹曾至的地方:鹿野苑,第一次对五比丘讲经说法;王舍城,弘扬佛法最重要的场所;那烂陀,世界第一所佛教大学的遗迹;拘尸那迦,释迦牟尼涅盘之地……

往事越千年,我的思绪也被带到了2500年前的昨天。

释迦牟尼曾贵为太子,但却舍弃荣华富贵,抛妻离子,出家悟道。出家时他已经29岁,经过6年的勤修苦练,终于获得菩提道果,知晓世间一切事,具备了广大的神通。这时,他已经35岁了。

放眼周围,只他独身一人,就连原先陪同他修炼的5位宫中之人,也因他舍祛苦修以为他半途而废,因而离他而去。此时,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甚至连一件完整蔽体的衣服都没有。他只有一颗慈悲心肠,怀一腔道法精妙。如何解救苍生、播撒无上正觉于人间呢?

释迦牟尼认为,诞生了佛教,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虽然光芒万丈、普照大地,但教义的传播必须有先有后,太阳最先照耀的是高山,然后辐射大地,最后及至幽深山谷。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释迦牟尼首先选择了5位原先陪同他的宫人,找到了他们,对他们讲:“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正道,闻之不行非导之过也。你们要超脱生死,悟得无上正法,就跟我修习无边佛法吧!”5人完全倾倒在他的说法之下,成为释迦牟尼最早的弟子,史称“五比丘”。

阳光普照到的高山,必定是强盛国家的君主和王公。当时印度分为16个国家,释迦牟尼所在的迦毗罗卫国只是一个小国,最为强盛的国家是摩揭陀国,位于菩提迦耶100千米之外的王舍城。摩揭陀国王频婆裟罗虔诚地接待了他,尊称他为“佛陀”。佛陀宝相庄严、威光赫赫,在国王面前洋洋洒洒从人生苦短讲起,及至“四谛八圣道”、因缘会际、臻至无“我”境地。一番宏论雄辩,说得国王豁然开朗,当即获得“法眼净”,表示要倾国家之力供养佛陀和比丘僧,终生供奉饮食、衣物、卧具、汤药,希望佛陀长住王舍城。同时,国王命人为佛陀净水扫街,举起华盖,驾马乘车,一时间,佛陀在摩揭陀国声望日隆,皈依佛门的弟子骤然增加。

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获得了极高的尊崇,也获得了众多的称谓,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意。佛陀是最常用的一种,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智者”
,是对佛教信仰的始祖的尊称。后亦泛指大乘佛教的终极果位。大乘佛教承认有三世十方诸佛,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可成佛。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智者,以示佛祖曾经是迦比罗卫国释迦族的太子,后悟道成佛。如来佛,或如来,源于“如法走来”,顺着成佛的道路,来到佛地之意。世尊,指佛能分辨一切事物,能破除一切执著,真正大自在、大解脱,是世间所尊敬的人。还有其他称呼,例如世间解:世界上所有事物无所不晓;天上师:不仅教化人类,也教化诸天,为天上诸神的导师,等等。

佛陀采取的下一个步骤便是说服王公大臣信仰佛教,特别是一些婆罗门教、拜火教、耆那教等不同教派的首领,转而相信佛教的教义和理念。他相继说服了阿般提国一位十分富有、学识渊博、精通典籍的婆罗门教徒迦旃延信奉佛教。迦尸城一位富可敌国的富商的儿子——耶舍,由于失恋而痛苦无比,拜倒在佛陀面前寻求解脱,佛陀对他宣讲了十二因缘,人的意志由无常、苦、空、无我等组成,聚集成色、受、想、行、识在生命体中,成为“五蕴”。五蕴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变化无常,转瞬即逝,爱而为恨,欢乐转为悲哀,今朝的红颜化作明日的枯骨。一旦放下虚无的“我”,则世间种种表象也都淡然化去,心中尘垢也得以洗净。一席话,说得耶舍心悦诚服,甘心成为了一名比丘。

佛陀弘扬佛法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便是争取广大的人民接纳佛教的教义。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一向主张天生有命,前缘注定,富贵者生来富贵,贫贱者终身劳苦。佛教的出现,从一开始便具有反婆罗门教的特征。它以缘起论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以无我论反对婆罗门教的"梵我如一"论。因此,佛教吸引了广大下层群众,同时也得到各诸侯国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一时间声势浩大,流传广泛。

优波离是迦毗罗卫王宫里的理发师,从种姓上属于首陀罗阶层,家里世代为奴,生来低人下气。佛陀对他说:“我所传佛法,讲究平等慈悲,不分高下,只要根正心静,按照佛的教诲修行,不论出身,都能获得正觉。”
优波离立志出家。后来,迦毗罗卫王宫里几位王子也出家修行,发现原是宫里奴隶的优波离竟然是他们的师兄,感到十分茫然。佛陀教诲说:“佛门依照持戒的时间、好坏来分先后,并不在乎富贵贫贱。世间本来无‘我’,又何必心存傲慢之心?”
王子们顿悟。优波离一生勤奋修行,后来成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树为持戒的楷模。

佛陀曾贵为太子,在本国有着无上的影响力。在本国宣传佛法,传播教义,便成为理所应当的事业。在离家出走十二年以后,这位昔日的太子,携众多比丘和弟子,重返故土。佛家弟子们穿着简朴的袈裟,托着钵盂,慧眼低垂,即安详宁静又威严神圣。

回国之后,他说服了国王的国师、自己堂兄弟,甚至自己的爱子,以至于宫中的下人,都来信仰佛教,崇尚佛法。相传释迦牟尼有十大弟子,又称释迦十圣,是释迦牟尼亲传弟子中的杰出者,各有所长,是释迦牟尼传法布道的使者。舍利弗博学多才,善解诸疑;目犍连神通广大,神足轻飞即能速达;富楼那擅于辩论,说法巧妙;须菩提好人空定,善辩空义;迦旃延精研探义,敷演教化;大迦叶专于修行,被尊为第一祖师;阿那律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因修炼过勤而双目失明。但他勤修不缀,终于修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优波离出身低微,但终身奉行戒律,无所触犯;阿难陀也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心记佛陀的一言一语,被尊为二祖;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之子,颂经勤奋,实不辱父望。

这其中,阿那律和阿难陀是释迦牟尼的堂弟,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之子,富楼那是迦毗罗卫的国师,优波离是宫中的理发师。其他如迦旃延、大迦叶等均是诸国的王公贵族,舍利弗和目犍连贵为婆罗门的俊才。

光有众弟子还不行,还必须要建立传扬佛教的基地,作为佛家弘法的根据地。王舍城的频婆裟罗国王为佛陀选择了竹林精舍作为讲经论法的场所。竹林精舍在王舍城边上,僻静清雅,空旷怡人,翠竹修长,草木繁茂。在竹林边上,还有一个水塘,饮用和洗浴非常方便。国王命令修起大殿和庭院,将竹园重新修葺一新。新修的大殿气势恢弘,雄伟壮丽;屋舍次序井然,舒适宽敞;庭院精巧美观,花木鲜艳;其间,楼阁耸立,回廊相连。竹林精舍和相距不远的灵鹫山成为了佛陀讲经布道的重要场所。

另一个重要的讲经场所便是祗园精舍,在自己的故土迦毗罗卫国的舍卫城外。相传,祗园精舍的故主不肯出让这片园子,开口戏言到,如果能将园里的每一寸土地用黄金铺满,就可以来换这座园子。当然,这点难不倒身为国王的父亲。他真的用铺满园子的黄金买下了这片土地,给自己儿子用作讲经的道场。老国王的目的是想让儿子不离开这片故土,他自己也能常见到心爱的儿子。

印度的天气,每年有9个月是旱季,6-8月份有三个月是雨季。佛陀每年9个月率众在外传法布道,雨季的三个月进行自我修炼,按我们现在的话叫做“休整”。在他后半生的45年间,年年如此,持之以恒。

佛法在传播中认为,佛具有两种智慧,一种是根本智,或叫做一切智;另一种是后得智,是从根本智出发,结合世法的一切来运用智慧,善度于人。一般出家弟子,经过修行成为净法眼、小乘声闻、阿罗汉等,都是最后能证得根本智,却不能证得后得智。菩萨证得了根本智,又去证后得智,但不够圆满。佛有根本智,又证得了后得智,圆满具足了。

但是,佛法的传播远非一帆风顺,而是跌宕起伏、凶相环生。例如,佛陀的堂弟,迦毗罗卫国的提婆达多王子不愿意成为佛家弟子,同时又嫉妒佛陀如此显赫,便萌生了杀死佛陀之心。他在佛陀经常经过的路上,安排了500名婆罗门的射手,想一举灭掉佛教。只是由于被人告发,阴谋才没有得逞。

另一场阴谋也发生在与婆罗门教的冲突中。有位旃遮摩那耆女子,请求佛陀准许她听法,佛陀默许了。后来该女子告发说,她在听道时,竟然怀孕了。婆罗门教就此兴师问罪,最后发现,该女子根本就没有怀孕,而是想陷害佛陀。这一事件让佛陀感触很深,从此便下令不让女沙弥出家,如果出家也必须与男子分开,以免生起淫邪之念。

最严重的一起事件是发生在摩揭陀国王频婆裟罗身上。摩揭陀国太子阿阇世王不满父亲和母亲信奉佛教而抛弃了原先的婆罗门教,在一些人的唆使下,竟然一怒之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顿时,全国大乱。阿阇世王的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谴责,他自己也追悔莫及,来到佛陀面前,请求赦罪。佛陀授给他三皈五戒。对此,很多弟子不理解,问道:“这个阿阇世王杀害自己的父母,篡夺王位,实在十恶不赦,死后必下地狱。为何佛祖还要拯救他呢?”佛陀回答说:“众生平等,在世尘的苦海中挣扎,受到名、利、财、权的诱惑,故而沉沦于苦海不能自拔。佛的慈悲无边无量,即使犯下重罪之人,只要翻然悔过,一样可以救赎,只要他能痛改前非,从新做人,彻底放下心中的邪恶念头,即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为了约束僧众之间、僧俗信徒之间的关系,除从教义方面引导弟子和信徒修行的目标和理念之外,还对教团内部制定了约束行为的规范和禁条,佛教称之为禁戒、戒条等。戒,梵文Sila的意译,音译为尸罗,意为惯行,转为行为、习惯,也译成道德、性善、虔敬等。当时通常约束五戒:戒杀生、戒淫邪、戒妄语、戒偷盗、戒饮酒。后来更发展到八戒、十戒等。这些戒律是针对造成人生轮回生死的根本烦恼──贪、嗔、痴而量身定做的,反应了佛教所追求的精神目标。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81ec30100096z.html34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