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嘉峪关(文字部分及照.

[游记]嘉峪关(文字部分及照.

2008-05-22    sina.com.cn

四、游览丝绸路上的第四站——嘉峪关(文字部分及照片1-8)

2007-10-08 14:14:25

大中小

标签:人文/历史

四、游览丝绸路上的第四站——嘉峪关

1、嘉峪关市概况

嘉峪关市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命名的城市,位于甘肃西北部的河西走廊中部,东临酒泉市,西连玉门市,南有绵亘千里的祁连山雪峰,北有龙首山和马鬃山,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重要性,自秦汉以来的历代王朝都曾派兵驻防。

现在的嘉峪关市历史上无郡县设置,是1958年伴随“酒泉钢铁公司”的上马、建设、扩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现在好像是属甘肃省酒泉市管辖。

嘉峪关市下辖6街、3镇,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2004年)。它是一座干旱少雨的城市,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均气温在6.7℃~7.7℃之间,年均降水量85.3mm,年均蒸发量2149mm,生产生活用水主要靠祁连山冰雪消融下渗所形成的泉水。

古诗云:“春风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嘉峪关虽临近玉门市,但春风已度嘉峪关,市内街道两旁花红柳绿,碧草成茵。可能由于气候干燥之故,嘉峪关的杨柳树不知是发生了变异还是另外的品种,既似垂杨柳但又不像垂杨柳,叶子有点卷曲,看似绿色小饺,泛黄时又像一串串麻花,当地人称其为饺饺柳或麻花柳。

我们乘坐的旅游列车——“南方快车”到达嘉峪关车站时,一支由中老年退休女工及家属组成的腰鼓队,穿着演出服,打着腰鼓,列队欢迎我们,这是我们多次参团旅游以来,第一次受到这样的礼遇,这也反映当地对旅游观光事业之重视。古老的丝绸路文化、皑皑冰川和茫茫戈壁共同构成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巍巍嘉峪关,过去是防御外敌侵犯的屏障,现在是嘉峪关人招财致富的宝贝。

我们下车后立即前往嘉峪关城参观,所乘旅游巴士也是酒钢集团提供的。人们在言谈间开口闭口“我们酒钢”,无意间充满对酒钢集团的感激和羡慕之情,据说酒钢集团的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也不错。一个国营企业能在老百姓中有如此好的口碑,这在其他地方也是少见的。

2、游览嘉峪关

嘉峪关因座落于嘉峪山而得名,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地处河西咽喉之地,南有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地势险要的马鬃山,自古被誉为河西第一隘口,是历代封建王朝戍边设防的重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嘉峪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是内地与西域、中原与大漠之间纷争与融合的见证,悲壮而辉煌。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市西南6公里处,地处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接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紧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主宰关城。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经了168年(1372-1539年)才完全建成,是明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关隘。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享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至今保存完好,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5年(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下河西(镇守河西),将河西再次画回中国版土。他认为嘉峪关山下是咽喉要塞之地,选定在山谷中部最狭窄处、“九眼泉”(古肃州八景之一)西北地势最高的坡上,设关首筑土城,然后建关楼,筑长城,历经168年才将整个关城及配套设施建筑完成。嘉峪关建关前后,屡有战事,特别是明正德年间(1515~1522年),吐鲁番满速尔兵数度侵犯河西。当时嘉峪关只是一座孤城,以致满速尔兵两次攻破关城,并屡掠附近清部民众及牛羊。直到1539年,嘉峪关整套军事防御工程建成后,关城锁阴边陲,又有明墙暗壁相合,才真正成为固若金汤的天下第一雄关,河西一带方才太平安定下来。正如史料所说:“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后关可守也。”

嘉峪关城初建时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真可谓“固若金汤”。现在看到的关城是以内城为主,这是关城的核心和主要工程。关城周长733.3米,高11.7米,面积33500多平方米;墙体中心部分是以粉碎后加水拌合均匀的黄土夯实而成,其紧实度要达到箭射深度不超过3寸(10公分),土墙两侧砌以百里之外烧制的城砖,雄伟坚固。内城只设东西两门,东为“光华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东西门并不径通,而是各有一座瓮城围护,使关城更为幽深肃穆。东门瓮城叫“朝宗”,西门瓮城叫“会极”。我们从东门进去参观时,景点导游紧催我们跟上,稀里糊涂就进到了内城,对东门瓮城印象不深;但对西门瓮城记忆犹新,西门瓮城位于内城南部,城门南开,从西门进来,进门后须沿宽约3米的巷道先左拐再右拐才能经过瓮城,进入内城。如遇敌人来犯,城墙上的守城将士可于城门、巷道,瓮城层层射杀,大大增加了敌人的攻城难度。

墙顶外沿砌有矩齿形墙垛,并在矩齿中心留一正方形孔洞。这种墙垛造型,除了使它同样具有墙顶护栏功能外,还在增加城墙美观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其御敌功能。当敌人架云梯攻城时,为防墙顶守军反击(投巨石、从凹口刺杀等),一般总是将云梯架在凸齿处,守城将士既可凭借凸齿掩护自己,又可从凸齿中间的小孔设法掀翻敌人的云梯。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墙垛造型似乎很简单,无甚可赞扬的,但在冷兵器时代,可谓是构思缜密周详的佳作,这是源自战争实践的总结。

关城墙上建有东、中、西三座城楼,巍然对峙,气势壮观。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于戈壁瀚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塞上风光尽收眼底。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内城北侧建有砖铺地面的宽阔斜坡马道,直通城顶,修建关楼时,役工可经此运送材料至墙顶,平时可作守城将士上下的通道。

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版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于天下。

西出关门数十米,立有一座大石碑,上刻挺拔遒劲的“天下雄关”四个大字。碑下镌刻着徐养量(明万历年间,曾任陕甘道御史)五言诗《嘉峪关漫记》,共44句,对这座雄关的壮丽景色和雄伟气象作了生动的描述。

西门城外,茫茫戈壁,漫无边际,寸草不生,极其荒凉。正如民谣所言:“走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上看,天是灰蒙蒙的天;向下看,全是戈壁滩。”

嘉峪关城在修建过程中,演绎出 定城砖、击石燕鸣、冰道运石、山羊驮砖等动人故事,至今还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定城砖的故事是说有个精通“九九算法“的老工匠易开占,用料能精确计算到不差分毫,并表示:“计算如果有误,甘愿受罚!”监事官根本不相信他有如此高超的本领,认为他在“吹牛皮”、“说大话”,并在备料中故意多加了一块砖。结果,当巍巍雄关关楼建成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好用完,只多出了一块城砖,被称为“最后一砖”。所有官员无不暗暗称赞。人们为表示对这位能工巧区的敬佩和怀念,把这“最后一砖”当作“定城砖”,放在一个“看得见、拿不着”的好地方,一直保留了下来。我们登临墙顶参观时,看到那块“定城砖”
仍放在会极门(西瓮城门)门楼檐台上,确实是“看得见、拿不着”,引起游客们对古代工匠聪明才智的深深敬佩之情。在我看来,“定城砖”纯属人为虚构的故事。这在古代,可引起人们对雄伟建筑的惊叹暇想;在现时,可激发游人争睹“最后一砖”的参观兴趣。但综观嘉峪关城的整体布局及建筑质量,项项堪称精典上佳之作。我在参观过程中,对城墙墙体进行过观察,确实无瑕疵可挑。城墙经过600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袭,墙面上未见一块城砖被风蚀剥落,说明城砖质量是多么的绝好上乘。还有整个墙面全是用整砖砌筑,没见一块半裁砖;砖缝厚薄一致,左右上下平直整齐,令人佩服古代工匠技艺之高超。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8576f01000d2f.html7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