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水餐饮:一江春水向东流 |
[游记]天水餐饮:一江春水向东流 |
2008-05-22 sina.com.cn |
历史的脚步,蹒跚而来 天水饮食业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传统天水名菜“全家福”就是在秦朝兴起的,到西汉,由飞将军李广带入长安皇家宫廷,成为汉宫御餐。宋朝以后,天水餐饮有了新的发展,传统名席“十全”形成,虽然当时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享受,但作为烹饪技艺和地方菜系,已初步具备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吃”和“做”的技术已达到艺术化的程度。 1930年,北洋军阀吴佩孚路过天水,盘踞陇南的马廷贤盛宴款待。由天水名厨做成海味全席,吴及其随员每日不歇,赞赏有加。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人民先后流入天水,加上1945年天宝铁路通车,不少沦陷区的私营饮食企业迁至天水,大型菜馆有豫商经营的正大豫,北平商人经营的春宴楼,江苏商人经营的江南春、雅园等;小型勤部普通菜馆有北平饺子馆、四时春等。菜品除普通家常菜点外,还有高级的燕菜席、鱼翅席、鱼肚席、海参席、鸡肉席。北平名菜“烤鸭”也随正大豫菜馆的开张,首次推向天水饮食市场。 这些外埠菜馆对天水饮食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天水传统酒席“十三件”、“十全”、“八大碗”、“六君子”、“四盘子”等在烹调技术和餐点品种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增加,全鸡全鱼、海参鲍鱼相继在席宴上出现。天水地方的风味小吃也开始争奇斗妍,初显峥嵘。 建国初期,天水餐饮业全部属私人经营,大户少,小户多,菜馆少,摊贩多。据1952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当时饮食业有62户,从业人员178人,共有资本28547元,营业总额不到8万元,服务方式也简单粗疏。“大跃进”时期,一些分散经营的摊点,统收统营,传统的街头风味小吃无人经营,改饭馆为食堂,简化经营品种,饭菜质量标准下降,致使一些传统风味名菜名点断档。1973年,餐饮界开始整顿、恢复,业务量和市场消费逐步回升。1984年以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天水餐饮业如一池被吹皱的春水,开始泛起涟漪,各种所有制的餐饮企业纷纷涌现,到2004年底,全市餐饮法人企业179个,个体、私营企业4561家,其中星级饭店酒店21家,餐饮业零售额7.6亿元,从业人员10多万人。短短五十余年,真可谓天翻地覆,餐饮业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 天水饮食,是蕴含着天水人民劳动智慧的文化结晶 天水菜用料以地产原料为主,以烹制猪、牛、羊、鸡见长,烹饪方法长于炒、烧、爆、煨、扣、炖,尤工于蒸、氽、炸。今天提及天水菜肴,人们随口而出的便是秦州“老三篇”:杂烩、酸辣里脊、炮仗肉,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家常菜。2003年2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市国家级烹调师曹鸿昌整理编撰的《天水菜肴》,从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天水菜肴具备相当的文化底蕴,有的直接与我市地方历史文化相关联。 有一道汤,由鸡胰肉、猪肥膘、竹笋、鸽蛋、熟火腿、鸡蛋清、绿茶叶、葱、姜丝、水汇制而成,这制作者可能熟读《西厢记》,给这个汤取名“推纱望月”。看了这道汤,谁还能说捣锅底的人没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居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餐饮业随之迅速发展,推陈出新就成了新时期天水餐饮发展的主题。 2000年,秦州区饮食公司推出“海南辰光”,“高山古松”等菜品。2001年,该公司又推出“申奥成功”、“鱼米之乡”、“蝶恋花”、“庭院小景”等最新菜点。 2002年甘肃省“陇上人家”杯陇菜研讨展示会上,我市“伏羲八卦”、爆竹三吃、吉利土豆球3个菜获金奖,杏仁肉排、锅烧白鸳、金鱼杏仁、虾酱肉、盆景葡萄串、秦州香椿卷获银奖,葫芦寿喜、红娘自配、下马糕、酸辣白菜、大面肘子、过桥浆水鱼、天水椿卷等获铜奖。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88093010008k6.html4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