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情寻丝绸之路上的阳关(原创) |
[游记]情寻丝绸之路上的阳关(原创) |
2008-05-22 sina.com.cn |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见,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阳关因诗而扬名,诗因阳关而不衰。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关隘。因在玉门关之南,南北相对,故名阳关。阳关是中国八大关之一,和玉门关为当时对西域的交通门户而名扬天下。 假日,我们全家从基地出发驱车500多公里,慕名来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多公里的古董滩附近的阳关遗址游览观光。古董滩因地面暴露着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和陶盅等而得名。《两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现在的阳关不像万里长城雄伟壮观,不像嘉峪关关城林立,也不像玉门关小方盘城耸立戈壁,昔日的阳关城堞早以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矗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阳关一带已是敦煌最大的葡萄基地。我站在烽燧高耸的墩墩山上,举目远视,绿树葱葱,一派塞上绿洲的景色。 我站在阳关遗址猎猎的风中,为寻一片废墟而遗憾,又为有一首名诗而感慨。虽然看不到阳关的雄姿,但是可以凭吊阳关逝去的峥嵘岁月,可以追寻阳关先人的非凡足迹。 自西汉以来,阳关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留下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在中西方贸易往来上,阳关又是一个通商口岸,东来西往的商贾、使臣、僧侣和游客都在这里查验身份证,交换牒文,办理出入关手续。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也是从这里出关的。 在阳关通往西域的这条古道上,曾经商队络绎,驼铃叮咚,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一条路,被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称为“阳关大道”,所以就有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说法。 阳关古道的地势十分平坦,难怪人们把它比喻为光明大道。一千多年前,在这条路上走来了一个特殊的行者,他就是赴西天取经从印度归来的唐玄奘。唐太宗命令敦煌官员和百姓到阳关去迎接这位历经“八十一劫难”的高僧归国。 阳关是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也是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感慨万千、写下不朽诗篇的古城,更是一座被宫廷乐师谱曲吟唱的古城。唐人诗歌被谱入乐府,成为唐代流行的歌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为送友人至阳关外服役的诗谱写的一首琴歌。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据清代张鹤所编《琴谱入门》的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7da5301000cnu.html2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