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土耳其+印度之行(2)伊斯坦布尔 |
[游记]土耳其+印度之行(2)伊斯坦布尔 |
2008-03-18 sina.com.cn |
土耳其,史称为突厥,在大唐的西域没少制造麻烦。这是一个马背上的剽悍民族。 他们来到这片土地时,就伴随着无数的血与火的厮杀。 征服者莫哈默德一世,十字军东征,拜占庭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被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这个国家,97的土地在小亚细亚半岛,3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看看周边那些新闻上耳熟能详的国家,你就能知道在这里保持安宁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是因为有强大的军队支撑。 人人可以拿枪作战的民族永远不会被占领-- 每个健全的男人,必须服兵役。 一个7000来万人的国家有着70多万常备军,100万预备役,100万民兵。 在国土面积、人口、军队数量上,这些数字都仅次于俄罗斯,位居欧洲第二。 这样的国家,让欧盟犹犹豫豫,不愿接纳--一个能打架的,会要钱的,按人数又一定占据欧盟议会多数席位的国家,肯定是很多老牌大国不愿意看到的。 好了,要了解历史大家还是自己多看书吧,下面我开始看图说话。(以下所有图片均为本人一行拍摄) 在我后面就是著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它将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也将整个国家划开了欧亚。海峡大桥跨度很大,由2根1万多股钢丝拧成的缆线拉持。海峡最窄处不到1000米,而水深有127米,冷战的时候,苏联的核潜艇就是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从黑海一直开到了地中海,在所有西欧国家头上悬一把剑。 近一点看 后面是曾经的城堡,冷兵器时代真可以是一夫当关 海峡边的居所 清真寺,在这个信仰伊斯兰的国家以后还会看到很多 街边卖馕的小贩 城市涂鸦 一片居住区。土耳其的现代城市建筑并没有鲜明的风格。 曾是世界三大教堂和三大建筑之一的圣索非亚大教堂。1400年的沧桑见证了朝代更迭,战乱,地震。一次次修补改动的痕迹清晰可见。 下面是一些内部景象 地震使得许多石柱倾斜,为了支撑穹顶,不得不整出这个难看的架子 它曾被改为清真寺。内部许多地方风格不一。既看得到阿拉伯文,也看得见耶稣。 马赛克拼画,如彩色玻璃窗一样,很具欣赏价值。看见了,圣人头上都有圈圈,但只有耶稣的圈圈才有十字架。 该换个地方了。教堂对面,美丽的蓝色清真寺。来张到此一游先。 closer, 游客络绎不绝,大家都要脱鞋子才能内堂参观 有点别扭,凑合着看吧。。 几根大柱子支撑起了高高的穹顶。光线从高高的玻璃窗上洒下,烘托出一种“神的恩德抚照大地”的氛围。 这里曾经是古罗马赛马场,10万人同时观看.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各个时代的纪念碑.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ed15f010080kf.html2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