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拉萨踏古:变与不变的圣城

[游记]拉萨踏古:变与不变的圣城

2008-06-27    sina.com.cn

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时,大、小昭寺的两尊佛像才对换了位置,按照后人不负责任的猜测,可能是因为想对这位唐公主有个交代,“毕竟是她的长辈”。但是据研究,金城公主嫁来的情形并不美好——指定给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她被迫和别人成婚,但她一直努力促使吐蕃和唐修好,非常不容易。

大昭寺自兴建后,香火越来越盛,香火最盛时,天竺、唐朝、孟加拉各国僧人都前来朝拜这两尊佛像。但是从9世纪中叶始,随着吐蕃崩溃,这里不再是政治中心,加上灭佛的朗达玛封闭了整个寺庙,大昭寺彻底败落。直到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创立传召法会,大昭寺才再次兴旺,成为拉萨三大寺举行法会之所。1936年,斯潘塞·查普曼这样叙述他对大昭寺佛像的印象,“无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像”,“整个佛身上镶嵌着无数宝石,是1000年来信徒长期供奉的结果”。

在大昭寺的118名喇嘛中,尼玛次仁的外表非常平庸,39岁头发就已经花白了,脚上的凉鞋也非常破旧。但是一开口,就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博士”了,因为在北京上过大学,所以他的口才非常好。

“文化大革命时的大昭寺,一半成了猪圈,另一半是屠宰场。那是拉萨的第二次浩劫。”在尼玛次仁看来,第一次浩劫是吐蕃王国末期的朗达玛灭佛,但那次并不像文化大革命,把这两座庙完全破坏了。

尼玛次仁那时刚刚出生,他听父母告诉他,当时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被剥走了一切珠宝,脸上的黄金也被刮走,显得黑洞洞的,“最可惜的宗喀巴奉献的法冠,上面嵌满了宝石,也彻底不见了”。而小昭寺的佛像则被拦腰截断,后来是班禅大师带人四处寻找,在北京找到佛头,在拉萨一个工厂找到了下半身,才恢复了原样。

大昭寺佛像被恢复后,西藏信徒们又迅速供奉了大量珠宝,最大的绿松石足有巴掌那么大。有些很穷的牧民把家传唯一的红宝石也拿出来,“他们觉得换钱花是不道德的,应该奉献给佛像”。

尼玛次仁更喜欢见的人是从牧区来的“爷爷、奶奶”,按照他的说法,他们受佛法教化,懂的道理比他这个上过大学的还多。看见他们在寺前磕长头,他说:“他们真是大乘佛教信徒,虽然没上过学,企求的永远是人类的健康和和平。”

事实上,不止牧区,拉萨市区也有众多信徒来这里奉上酥油——每天来这里花两块钱给灯里添油,但尼玛次仁告诉记者,现在的酥油不再是牦牛油做的洁白的了,不知道掺杂了什么。当年的酥油点起来没有烟,味道像“在草原上一样”,现在却有很多烟雾,“据说都是劣质油”。

大昭寺每天有多少信徒前来?没有明确的数字,但是,寺前20米却是白天黑夜都挤满了人。在牧民们不忙的冬春季,这里无法驻足,“虽然后来不断地扩建大昭寺广场,到现在还是装不下所有人”。尼玛次仁说。后来市政府划了黄线,只准在线内磕头,“没有必要嘛”。尼玛次仁说。

上世纪20年代到拉萨的法国女人类学家亚历山德莉娅·大卫-妮尔来这里时,发现地面已经被磕头者磨深了,往寺里走的时候,她被浇了圣水,之后也给了她一些圣水。大卫-妮尔描述的那个圣水施舍的地方现在还在,黄色类似茶水的冰凉圣水被浇到从远处而来的人们头上,藏民说,这是药水。洗头并且洗涤心灵。

来自四川甘孜州的小喇嘛旺吉10岁就开始学佛法,今年已修行10年,记者见他时,他正在大昭寺门口念经。“才300遍,要念满1万遍才能进大昭寺。”在他看来,白度母化身的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是不能轻易走近的。

而曲多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只猴子,他说是他朋友,白天转经时候,他把猴子寄放在一个四川人开的小饮食店里,晚上再和它一起玩。

几个四川妇女走过来,她们在此地做生意已经很多年,抱着她们收养的一个藏族女孩,她们给曲多一块钱,说保佑小女孩能考上大学。曲多笑笑,汉人和藏族人的企求是如此不同。大昭寺前的20米空间,其实是具体观察藏族佛教文化的最好地方,尤其是和那些远道而来的转经者一起坐在黑油油的地上时。

八廓街见证:身份流变与城市沧桑

1942年的八廓街上,15岁的尼泊尔人热拉德·吐拉德哈作为学徒来到这里的一家帽店,“脸黑黑的,当时不会说汉语,什么都反应不过来,所有人都说我傻”。没事做的时候,他就跑出去看街景,“八廓街上有意思的事情很多”。在他们夏布帽店不远的地方,就是朗孜厦,也就是拉萨市政厅,经常有犯人被判刑罚,市政长官站在二楼宣布判罚令,楼下有几个桩,犯人就在那里被鞭打,“公差的声音和唱歌的一样”。要不就是看贵族家遛马,兴奋地边跑边追,贵族家的马夫骑在马上,得意地回头看他和藏族孩子。“今天还记得清他那样子”,这马夫现在当了八廓街一家饰品店的老板,两人有时还遇见。

当时的交通条件,到印度、到尼泊尔都只需要1天,所以有大量的印度商人、尼泊尔商人来这里。后来哥哥把他送回印度学英文,“当时来店里的拉萨阔小姐都用英文和我们说话,而我们的帽子,有印度货,也有英国货”。他还记得,最昂贵的一些帽子是英国来的亚麻制品,“上面有小朵小朵的玫瑰花,据说价钱相当于半头牦牛”。可是小姐们还是疯抢。当时小店里还卖意大利布料和英国自行车,再就是法国香水。

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中国注册了自己的贸易公司,专门在国际间往来贸易,此时的他,已经会说藏、汉、英、印多种语言了。

八廓街18世纪开始发展,到20世纪初兴旺一时,尼商、印度商和北京商人是这里的外来客,而回商和藏商则是本地客,当时这里曾流传着凶悍的商战故事,几家商店老板为抢地盘,你敢割手,我就割脖子。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e4d31010005na.html19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