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毕节地区游记攻略 |
[游记]毕节地区游记攻略 |
2007-09-04 justour.com |
公司重新编辑画册,要增拍内昆铁路朱嘎隧道洞口照片,让我有机会再度踏上云贵高原,来到云雾缭绕、壁刃千丈的乌蒙山区一个叫李子沟的地方。 由于离画册截稿的时间非常紧迫,因此,几个小时的空中之旅结束,走出贵阳龙洞堡机场后,我急如星火般赶赴六盘水,连夜翻越开着各色野花的梅花山,在因高原明珠草海而驰名的贵州威宁县城进行此次执行任务的短暂停歇。 因心中老是惦记着在气候瞬息万变环境条件下拍摄图片有一定难度,我克制住置身于黑颈鹤云集、各种鸟类生息繁衍构成生物多样性草海湿地的欲望,在尝试着打的进山,因山高路险出租车司机说什么也不肯挣这“危险钱”的情况下,租了一辆当地农民具有爬山功能的手扶拖拉机,向着此行目的地进发。 摇摆幅度极大,平衡性能极差的手扶拖拉机,驶离县城不远便进入了中铁十八局集团当年修建内昆铁路时进山拉运物资的盘山简易公路便道。只见昔日的公路便道,在南部山区经多年的风雨冲刷,早已沟壑纵横,使原本就受地理条件限制而险象环生的施工便道,变得更加难行。 两个多小时令人胆战心惊的山道穿越,紧绷的心弦随着手扶拖拉机那震耳欲聋机声的停息而放松下来。这时,太阳光芒从云缝之中透射出来,为砌筑于朱嘎隧道洞口上的棱形预制块披上了一层耀眼金光。职业敏感提醒我在这天无三日晴的贵州西部高原峡谷之中,这是一种拍摄片子十分难得的好天气,因此,我来不及调整一下快要被手扶拖拉机颠簸得挪了位的脏器平衡,只是下意识地活动了一下因紧抓车体护栏防止颠簸滚下山崖而有些痉挛的手指,然后调整好数码相机的各种拍摄参数,对准拍摄物体快速按动快门,把阳光照耀下在寂寞山谷之中显得巍峨壮观的朱嘎隧道洞门造型,留置于数码相机程序编辑卡上。 拍摄完图片后,我的眼神自然而然地往隧道洞口两侧游弋。只见当年打通朱嘎隧道的筑路工们所住过的用空芯混凝土砖垒砌起来,石棉瓦盖顶的工棚,有的已变成了平地,高原上具有极强生命力,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野花,从散落于地的砖缝中钻了出来,尽情地展现出生命的绚烂;有些工棚仅剩下四壁,那依山夺势、四方排列的“房阵”,仿佛在昭示着房屋主人们昨天艰苦创业的艰辛;有些工棚已称不上“家徒四壁”只剩下破败不堪的一面墙,或者只剩下几块直立的砖头在与风霜雨雪的对峙抗衡中,始终坚持着自己脚下的位置。 昔日置于隧道洞门两侧,用以支撑混凝土搅拌提升架,以及各种不同高度,用于堆放建筑材料的石块浆砌平台,也因拆卸机械设备而失去了往日的“威仪”,仿佛一座座被炮火摧毁的残堡,在原地散落成另类景色。 看到眼前的这种景观,心里顿时涌现出了一丝别有滋味的酸楚! 作为有着从铁道兵到筑路工这样一段经历的其中一员,过去在基层一线参加铁路、公路等等项目建设时,因为全身心地融入到了走小路、修大路的“筑路轮回”之中,尽管也有着修完大路马上撤离的“恋旧伤感”,但新工地的陌生新鲜感,又会把这种“恋旧伤感”及时地“置换”出来,走过的路,修过的桥,凿过的洞,住过的地方,欣赏过的自然景观及民俗风情,只是在脑海深处留下一道记忆痕迹,没有生成一种彼此相离的伤感情愫,因为居无定所的筑路生涯总是有着太多的下一个风景在等待。 我如一名在古堡中寻梦的游客,孑身游走在因多次深入内昆铁路采访,与工地上的施工组织者们聊天捕捉新闻信息,与工友们纵情饮酒共叙友情,现在已残破不堪的工棚间抚今追昔。 也许是一种潜意识作用吧,只觉得那一排排只剩下一面墙,或者只有一片空地,几块砖头的工棚故地,有着一种特殊磁力在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通过这种特殊场景复活发生在这里的许许多多感人的筑路故事,重新走进那一段又一段已经逝去的岁月。 曾经与我一块从家乡穿上军装走进绿色军营,转业后成为一名建筑队长的战友,在一次带领突击队员抢战朱嘎隧道深大断裂层塌方时,被突然坍滑的泥石埋住,献出了宝贵生命。一列列南来北往的飞驰列车,无数乘车出山闯世界以及进山观景的乘客,他们不可能知道发生在朱嘎隧道建造过程中的这一切,但一缕忠魂将永远铭刻于朱嘎隧道之中,定格成一曲与日月同晖,与山川同在的英雄交响。 我随手扯了几把各色野花,盘成一个环形花环作为凭吊物,轻轻地放在英雄献身的朱嘎隧道通往洞顶的天梯上,行了一个庄重的举手礼! 当我准备再深入山顶的工棚间,继续链接发生在这里的各种记忆碎片时,载我进山的手扶拖拉机发出了烦躁不安的喇叭鸣叫声。此时,我才意识到所付给人家的租金因在现场滞留时间太长,对手扶拖拉机司机来讲,的确是早已超值了。我只好带着无尽的遗憾缘阶而下,在司机的催促下踏上归程。 在几乎能把心脏五腑颠簸出胸腔的归程中越过群峰,山坡上那一排排工棚离我越来越远了。当要跨越坡顶分水岭,曾经为筑路工遮风蔽雨的那一排排工棚即将要从眼帘中消失时,我突然顿悟:面对着这一排排残破不堪的工棚,为什么会产生那样一种近乎梦游的痴恋?从表象上来说,巍峨壮观的大桥和隧道与因筑路工的撤离显得非常荒凉的破烂工棚形成了极大反差! 而正是透过这种反差,我感受到了筑路工那种难以品味家庭温馨,四海为家,用常人难以理喻的奉献情怀,在苦涩的盐湖,在寂寞的山谷,在人迹罕至的大漠边关去拓展一条条通向明天,通向未来通衢大道的特殊筑路情结! 我认为山坡上那一排排被雨剑风刀击砍的工棚,虽然少了城市建筑物的豪华与人工精心呵护,显得百孔千疮,但在寂寞的山谷中却成为一个特殊的支点,坚持着脚下的土地。尽管这些昔日的工棚总有一天要在岁月的沧桑轮回之中消失,但对于能读懂这些特殊风景的人来说,蕴含于其中的美是不会因我看你的消失而淡化,因为这是筑路工精神的真实写照! 查看全文>> 该攻略
|
转自:http://web.justour.com/community/articles.asp?destid=0010010240032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