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贵阳游记:漫步青岩镇 |
[游记]贵阳游记:漫步青岩镇 |
2008-07-22 17u.com |
漫步青岩镇 一面古老的城墙,如同一行横亘千古的印迹,就定格在了贵阳城南50里处的狮子山那青黛色的岩壁之下。 带着三叠纪中世的履痕,从岁月深处走来,龙脉起伏,风烟跌宕。青岩古镇就这样以哲人般的深刻与从容,面对600多年来冗长而厚重的历史,卸载自如。 那缠绕在城垣、寺庙、老街、牌坊、以及旧式民居间的悠悠古韵,那弥漫于宫阁会馆、状元府邸、青岩书院,以及桐埜书屋间的淡淡书香,那石板路、古驿道两旁小吃摊点上的炸豆腐、卤猪脚、鸡辣果、以及百年糍粑稀饭等民间美味,无不印证着青岩作为历史文化古镇的苍凉、深邃与平易。 青岩镇原是驻军屯田的“屯堡”,是朱元璋取道巴蜀,远征湖广、吞并天下过程中,途经云贵时的“军事驿站”。随着占领者们不断地扩展、重建、完善,逐步形成了东西南北4条正街、4道城门、26条小巷的规模。 就像许多军事重镇在完成了征服使命之后,终将成为商贸聚散地一样,青岩堡也是在历经了战火不断的倥偬岁月后,而成为商贸和文化都十分繁华的琅嬛福地的。 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岁月锻造了古镇的意志与性格,使得那些“疯狂的石头”在这里凝固为牢不可破的城池。莫道朱元璋的快马曾留下了两个世纪的长长蹄印,也不言布依首领、土司班麟贵的执意是如何撵轧出青岩堡最初的历史辙痕。而真正使青岩具有战略防御功能的,还是后来的武举袁大鹏的深沟高筑,以及团练赵国澍的鸠工垒砌…… 青岩人自古豪气四射,大约在一个半世纪的前夕,发生在青岩的那场震惊全国的青岩开州教案(即贵阳教案),就曾让以赵国澍为代表的青岩人扬眉吐气,仅管教案最终以清朝廷的妥协而告终。但那毕竟是一个反对外侮斗争的最耀眼的历史瞬间,是青岩有史以来最富有激情的响亮回声! 回首往昔,屯堡也罢,城池也罢、军事重镇也罢,穷兵黩武终非青岩作为历史文化古镇的灵魂归属,仅管定广门城楼上依然旌旗猎猎,迎祥寺化钱炉照旧烟雾缭绕,周王氏节孝坊还在“昭示”后人。 光阴荏苒,岁月如梦。当我走进青岩菊林书院,就如同越过了一道历史的门槛,那墨香浓郁的教化之风随之扑面而来,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又一位秀才、举人、进士,直至状元从那里接踵走出。 青岩人智慧的灵光或许就闪现在那一串串惊世骇俗的名字之间:周渔璜、周忠瑄、赵以炯…… “孰与夜郎争汉大,手持玉尺上金台。”这是清康熙大诗人史申义对《康熙字典》纂修官周起渭的评价。周起渭字渔璜号桐埜,生于青岩骑龙寨,赋性沉毅,学问广博,被《明史》编纂之一的毛西河誉为“掞天之才”、“风雅之宗”、“领袖群彦”。同门周钟瑄(字瑄子),虽是叔辈,却小其6岁,曾官至荆州知府,兴废除弊,政绩卓著。一生以“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自勉,深得皇帝赏识,名震朝野。二人被后世誉为“桐埜双星”。
|
转自:http://ctt.17u.com/blog/article/127716.html23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