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沈阳。当春暖花开可让心情飞扬时,我却忙得没有心境书写内心,任凭时光在指尖流逝。网上朋友们的问候散发着一缕缕的馨香,让我回味不尽,可是忙乱中写不出好的感受,也无法和大家分享。一位朋友说我没有大将风范,不错的。我没处理好工作和内心的关系。 这几天在出一本杂志,宣传我区的经济、文化等情况,整理出了一些景观的资料,放在这里,好让大家了解了解北方的名胜古迹。 流光溢彩、飞速发展的现代大都市——沈阳,其历史源头是新乐遗址。新乐遗址位于黄河北大街龙山路1 号,新开河北岸黄土高台之上,北陵公园的西侧。七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发现沿沈阳市北郊西起塔湾,东至东陵天柱山的黄土岗上有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遗物。1973年6月又发现了五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在新乐电工厂家属宿舍院发现了厚达一二米的文化堆积,清理出四十余处古人类居住址,发现了大量文物,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在此居住过。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炭十四测定证实,其历史年代上限为七千二百年,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地2.5万平方米。这个时间在古代历史划分上属于新石器时期,与浙江省的河姆渡、河南省的斐李岗等典型新石器文化遗址年代相当。由于在新乐遗址发现的遗物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构成一个新的文化类型,所以被命名为“新乐文化”。 说起新乐遗址的发现不能忘记最先提供线索的“有功之臣”孟方平同志。孟方平是于洪区北陵乡一位普通农业技术员,业余文物考古爱好者。其家住在新乐电工厂宿舍附近,他曾多次在家近旁发现一些很似某种器物的“石头”,并将这些石头精心地收集起来。1973年的一天,他到沈阳故宫参观,从故宫考古部考古人员介绍的文物知识当中预感到自己收藏的“石头”有些来历。于是,把收集的石头中的两块送到故宫鉴别,考古人员一眼就看出,他送来的这两件“石头”,一件是“石锤”,一件是“石杵”,是典型新石器文物。于是,沈阳人文历史的奇迹被揭开了。 新乐遗址按地层关系和文化内涵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上层被命名为新乐上层文化,距今约3000年。这一层文化堆积厚,出土文物多,以石器和素面夹砂红褐陶器为主。石器有石锤、石镞、石杵等。陶器有鼎、鬲、钵、罐等,多为瘤状耳、桥形耳,也有少量柱状耳、三角形耳,质地都比较粗糙,砂粒较大,全部为手工制作。中层为偏堡子类型文化,年代为新石器晚期,距今约5000年,文化层较薄,没有出土完整的陶器。从已经出土同一文化类型的陶器可以知道,这一时期的器形有深腹罐、深腹钵、高领壶,上面装饰着堆纹,陶壶上刻着几何图案。 下层被命名为新乐下层文化,据今约7000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居地,已发现多处房址,最大的面积有100平方米,中型的面积有70平方米,小型的面积有20平方米,平面成长方形或圆角方形,中间有火膛,四周有柱子洞。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石器有石凿、网坠、削刮器、石镞等。陶器有高足钵、簸箕形斜口器、弦纹筒形罐、之字纹筒形罐。1978年出土的斜线纹高足钵,高12.3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6.5厘米,红陶衣、高足,通身饰以抹压斜线和网格纹,是新石器时代的盛食器。 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玉器、煤精制品、木雕艺术品等。煤精雕刻艺术品有球形、耳当形,晶莹乌亮,雕工细致,在当时条件下能制成如此精细的艺术品,使人难以置信。 沈阳出土的骨制品种类繁多,时代较全。其中主要是1978年新乐遗址下层房址出土的骨柄、骨锥为新石器时代骨制品。骨柄长11.2厘米,从侧面观察,很象两片骨板粘合在一起,有一道较明显的合缝,用以镶嵌细石片,作复合工具之用。骨锥长10厘米,顶端宽1.4厘米。体扁平,尖部弯曲且锋利,是钻孔工具。 1984年国家为保护新乐文化遗址,在遗址上造起一座现代化展览馆,是沈阳市第一家专题性遗址博物馆。馆舍建筑风格系用窝棚式大屋脊建筑结构,外饰红色双曲瓦和长方形乳白色釉面砖。展厅设计造型是仿照原始穴居形状,由两个梯形建筑和两个三角形建筑构成,显得格外古朴、独特、美观。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86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400平方米,分为第一展室、第二展室、二号房址等部分,并从出土文物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物数百件,组成新乐遗址文物展览。此外,还将颇有典型性的考古发现——“木雕鸟”制成大型雕塑,立在展览馆的前面,做为新乐文化的象征。其中有一件木雕艺术品尤为珍贵,其样貌似鹏鸟,称为太阳鸟,为古代先民的图腾,刀法精湛,为研究中国艺术发展史提供一份珍贵资料,这在中国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金碧辉煌的太阳鸟雕塑,高高耸立在市政府广场,已成为沈阳市城市的象征。 新乐遗址发现后国内外考古专家纷纷前来参观考察,有的甚至为新乐遗址著书立说,日本学者在其《绳纹大系》一书中特意增写了“新乐文化”一节。我国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1986年至此参观后题辞道:“既究天人之际,又讲生态平衡,扩大历史领域,考古学者有功。”画龙点睛地说出了新乐遗址的重大意义。 近几年,为拓展新乐文化内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亲自带队,沈阳市考古队和新乐遗址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又在遗址保护区内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千余平方米,并有许多新发现。1993年底,为了全面展示新乐遗址原始风貌,反映沈阳地区最早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场面,在遗址的东部复原建起了近十座原始社会时期半地穴建筑。每座复原建筑内,分别仿照原始先民的风俗、习惯、特点,以仿真的效果设计出“原始氏族成员集会、议事”等场景,还有“狩猎归来”、“制陶”、“打制石器”、“炊饮”、“偶配”等等,再现了七千年前沈阳人先祖们的生活和生产场面。 新乐遗址1985年5月正式开放,1986年改为新乐遗址博物馆,1988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沈阳市的旅游业又增添了一个新景点,并成为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的基地和对外窗口。 新乐遗址是沈阳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是我市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也是我市最早的村落址。新乐遗址的发现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七千年前,填补了辽河下游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空白,对沈阳乃至全国的文化、科学、艺术、历史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乐遗址的原始先民,用辛勤的双手创造的灿烂文化将永载史册。 (大家帮帮我:怎么做才能看到上传的图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