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陕西宝鸡游记—西北行(13)法门寺—同程旅游博客 |
[游记]陕西宝鸡游记—西北行(13)法门寺—同程旅游博客 |
2007-07-16 17u.com |
西北行(13) 2006年7月17日(三) 18P 这天去的最后一个地方是千年古刹法门寺。 法门寺乃佛教名寺,距今约有1700余年历史,寺内塔下地宫珍藏释迦牟尼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但只有一枚是真的。法门寺各种文物都有专人看护,基本上是没有机会拍照的。 法门寺旁的珍宝馆非常值得参观,藏品众多,工艺精湛,令人称奇。 以下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的一篇报道,原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2月21日第四版),本人觉得写得相当详细,稍加整理,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狭义上特指佛祖释迦牟尼的遗体、遗骨。释迦牟尼时代,印度风行火葬,据唐初法琳《破邪论》中说:“佛既去世,弟子等以香木焚身。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其色红白,击之不坏,焚之不焦,每有光明神验。”又据《法苑珠林》记载,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一是发舍利,其色黑;一是肉舍利,其色赤。《处胎经》又将舍利分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后世在广义上把德行超卓的高僧大德去世后荼毗(火化意)所得的质地坚硬的结晶颗粒也叫舍利。佛教界认为,舍利是戒定慧无染功德熏修而成,是修行到一定程度的证验。 现存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为释迦牟尼佛一节中指骨舍利,是全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是全世界佛教徒信仰的圣物之一。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八十岁涅槃,弟子们将其火化。佛火化后弟子们曾从灰烬中拣出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一节中指指骨、四颗牙齿,众多珠状舍利子和骨灰。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信众对佛身体上任何部分都视为圣物。佛涅槃后,周边八个小国的国王曾率军队争夺舍利,后被一个香姓婆罗门劝解,并主持将舍利分成八份,各自请回供奉。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一百多年,古印度一国王阿育王崇信佛教,曾广泛建立佛塔以供奉佛舍利。故人们将这些塔统称为阿育王塔。 据隋《历代三宝记》、唐《破邪论》等佛典记载,古印度阿育王曾在很大的地域范围内建筑佛舍利塔。据传中国境内有十九处,扶风阿育王塔即为其一。法门寺初建于东汉年间,先有佛塔后建佛寺,所以最初便因阿育王塔而名阿育王寺,后唐高祖李渊赐名法门寺。 法门寺曾历经多次修缮,一九八七年四月在清理塔基时,发现唐代地宫并出土佛指舍利和大量唐代稀世珍宝。 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指舍利,其中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灵骨”一枚,同时出土的还有三枚“影骨”。真身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的一节中指骨。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示灵骨之不灭。佛教界认为,影骨与灵骨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赵朴初先生赞颂说:“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的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椁盖上雕着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壶门座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内供奉的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据发掘者介绍,刚刚出土时,灵骨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使骨质松软,而且还有白色小霉点附在灵骨之上。 珍宝馆附近的佛像 护法石狮 护法天王 护法天王 白玉棺 鎏金银熏炉、鎏金银炉台 鎏金铜熏炉 还没有来得及拍解说牌,保安就过来了。记得导游讲这个器具制作相当精美,感觉就像有一层薄薄的水在里面。 有朋友讲法门寺很“邪”(其实是“灵”的意思),据说最好不要轻易拜佛许愿,想好不迟。据说当年江泽民参观法门寺时认为自己是当朝天子,打算敲寺里的一面鼓,寺中高僧婉言相劝不可轻易动法器,但江一定坚持。从这年开始,陕西大旱三年!后江得知此情形,又去法门寺参拜,陕西始恢复风调雨顺。此说没有考证过,但肯定是人们一种向佛向善的美好愿望。 法门寺珍宝馆 照片中左下角的女孩子就是刘刘,一位可爱的重庆教师,当中打伞的短裤女孩子是她的同学,在广州读研究生,她们是乘放假之际找西安的朋友玩。和他们一行聊得很开心,还约好一起去青海湖游玩,但后来她们两个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只好早早地回重庆了。哈哈!馋嘴的结果!大家一直还有联络。 真身宝塔 舍利飞霞 浮屠耀日 风过佛塔檐角的铃声,仿佛悠扬的佛音在空中荡漾,烦躁的心立时平静了...... 再见,神奇的法门寺! (本篇结束)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79438.html34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