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渤海国的辉煌与消失

[游记]渤海国的辉煌与消失

2008-05-22    sina.com.cn

族粟末部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政权。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首领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府即忽汗州都督府。渤海国的政治一开始就“宪象中国”,奉行王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央政权机构的建设几乎完全是当时唐朝中央官制的“移植”。渤海国也设3省、6部、12司、7寺、1局等中央机构及散官勋爵制度。其中6部的建制竟直接以儒家的忠、仁、义、礼、智、信命名,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包括各地方民族政权、藩属政权)是独一无二的。公元737年,渤海王大钦茂即位。755年,他将王都从显德府迁到位于张广才岭与老爷岭相间的东京城盆地上京龙泉府时,其疆域已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岸,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南至朝鲜咸兴附近,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国。据史料记载,渤海国自大祚荣始,共传王位15世,享国229年。曾5次迁都,而上京龙泉府为都时间最长,达160余年。兴盛时期设有5京、15府、62州、100多县。辖域包括今天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朝鲜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设有“五京”,上京龙泉府为其首府,分外城、内城和宫城(紫禁城)。外城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以上,为长安城的五分之一,是盛唐时代亚洲最大的都市之一。外城共有10门,南北各3门,东西各2门。外城中心大街为朱雀大街,全长2100米,街宽110米,将外城分为东西两区。内城也呈长方形,东西长1052米,南北宽470米。宫城在内城以北中间,宫殿在宫城中间,今仅存五重殿基,南北排列在一中轴线上。宫城东侧有东内苑,其南部有池塘,池塘东西两侧有人工堆砌的假山以及一些楼台殿阁。西侧有西内苑,北侧有北内苑,内有墙垣的地基和水井等。外城除朱雀大街外,还有6条大街纵横交错,将城区分为若干区域,内辟曲巷、院落、民居、寺院等建筑。据考古调查及文献资料考证,上京城约有82坊。渤海国都城建设在当时可与唐朝王宫相媲美。从故城出土的建筑材料看,当时的建筑业十分发达,宝相花纹砖、三彩兽头和鸱吻堪称一绝,出土的完整饰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列为国宝珍藏。
渤海国的经济非常繁荣,当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纺织业的产品都在中原很有名气。《新唐书·渤海传》中记录的渤海国名贵特产有“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帛系,龙州之幺由、位城之铁、卢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凡都之李、乐游之梨”。日益繁荣的经济与当时铁在渤海国的普遍使用不无关系。近年出土的渤海国时期的铁器有铧、铲、镰、刀、凿、刨、矛、剑、镞、盔、甲片、锅、盒、香炉、风铃、剪、钉、锁、佛像、门饰、户枢等等。这些铁器或为生铁铸造,或为熟铁锻制,品种多、质地好、造型美。
渤海国的交通,无论是陆路、水路都有重要干线和航道,这是“万里寻修”、“繁荣贸易”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当时,渤海国的水陆交通主要有,通往唐朝的朝贡道,通往日本的日本道,通往朝鲜的新罗道,还有与周邻陆路交往的营州道、契丹道等。与日本海上交往,一方面显示出渤海国与日本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渤海国当时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另据史学家研究,中原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往,渤海国在当时起到了中转作用,至今文献中还可看到许多渤海人从中传递中原与日本友人物什的生动故事。
上京龙泉府是一座人口稠密,充斥着商铺街市、亭台舞榭的都城的帝都。也许繁华到了极致就要凋零,而覆灭的瞬间定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公元926年2月23日夜,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率领铁骑兵分两路,翻越长白山,经过6天6夜的急驰到达上京城,把上京城围了3天。城中人突围无策,渤海王被迫身穿孝服,举起素幡,凄惨地走过朱雀大街,到阿保机马前投降。3月5日,阿保机遣近侍康末恒等13人进城索取兵器,却被愤怒的渤海士兵所杀。阿保机大怒,从东、西、南3面攻城,上京失陷。历时200多年的渤海国就此灭亡,全境纳入契丹人版图,在原渤海故地建立了东丹国,上京城则改名为“天福城”,成为东丹国都。
3年后,在别人的土地上建都的契丹人心存狐疑,忐忑不安,总感觉这个都城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反叛情绪。契丹人决定迁都东平郡(今辽阳市),强令渤海人随迁,这是亡国难民被迫远离故地的悲惨一幕。为杜绝后患,使渤海人彻底断绝回乡和复仇的念头,契丹人决定火烧京城府邑,“帝王宫阙、公侯宅第,皆化为榛莽瓦砾”。大火烧了半月有余,渤海国200多年的文明焚于烈焰之中。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此次迁居辽东、辽西、昭乌达等地的渤海遗民总计94000余户,而契丹灭渤海后所得的103座城池在这次迁移中也多数被弃毁。“海东盛国”只留得“零落荒城对碧流”(清人吴兆骞语)的下场。而渤海国的文史资料、文章典籍也被付之一炬,剩下的只是宫殿、城堡和陵墓的废墟,留下瓦砾、箭镞和覆满红锈的铁器。繁华盛世,就在一夜之间复归草莽洪荒。即使今天,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遗址时仍发现一些砖瓦和石块被烧粘在一起,可见当时的惨烈。
岁月悠悠,在龙江大地历史的长河中,有海东盛国之称的唐代的渤海国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如同唐朝是中华民族的辉煌一样,渤海国也曾是黑土地上最辉煌的地方政权,展现了黑龙江先人的勤劳和智慧。苍茫时刻,耳边又似有鼓角争鸣,金戈铁马,有身披铁铠的骑兵呼喊而来,蔽日旌旗转瞬间又化做了莽莽松涛和风声。渤海文明是在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的,只余下灰烬、残石、断瓦、城基……湮没于野蒿榛芜中的是一片大火过后的废墟,它让人不能不想起庞贝古城,想起沙漠中的楼兰。渤海国被人们遗忘了,除了唐史文献上少有对渤海国的记载。这个曾盛极一时的百年古都在毁于战火后竟几成绝塞苦寒之地。渤海国在历史长河中的诞生、繁荣与消失,真有些像白山黑水间的海市蜃楼。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5b81101008oy8.html33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