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在京都百年老字号“林万昌堂”的社长陪同下,我游览了岚山。 京都岚山有个"龟山公园","大堰川"绕岚山脚下流过,河水清澈。山下竹林片片,村舍幢幢。轻纱般的薄雾,飘忽飘忽地缭绕着岚山。 在过大堰川上的“度月桥”时,林社长回身介绍说:身后的“十三参寺”,是京都人在孩子长到十三岁时,带着孩子乞愿的地方,祝愿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孩子过“度月桥”时,不能回头,也不准说话。。。要默默地低头而过。。。。 在大堰川右岸的半山坡上,矗立着周恩来总理诗碑。 诗碑是一块高—点三米、宽二点二米的马鞍石,上面镌刻着曾在日本留学(1917年—1919年4月)的周恩来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游岚山时写下的诗篇《雨中岚山——日本京都》。诗文有廖承志书写,内容: “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步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姣妍。” 碑文精雕细刻,是两位日本老石匠的杰作,其中一位曾刻过著名的“日中不再战”的石碑,他们一人一天只刻两个字,可以说刀刀精雕都留下了对周恩来的崇敬之情和日中人民的厚谊。 在诗碑左侧,立着一座副碑,上面记载着建诗碑的缘由: “为了纪念一九七八年十月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并且为了表达京都人世世代代友好的心愿,在这渊源深远之地,建立伟大的人物周恩来总理的诗碑。” 诗碑揭幕那天——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六日,是周恩来写《雨中岚山》整整六十年后,也正是樱花盛开的日子。日本各界人土全国各地远道赶来参加。“建立周总理诗碑委员会”委员长、九十五岁高龄、三次会见过周恩来总理的吉村孙三郎满怀激情地说:“周总理诗碑将作为日中两国人民子孙万代友好的象征,永世长存”,“建立在千年古都的岚山风景胜地,将使人们回忆起日中间千年的友好往事。” 当天,应邀前来参加揭幕式的邓颖超在讲话中说,周恩来青年时来到京都游览,对岚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把当时的感受写入了几首诗中,借描写岚山景色的姣妍,抒发自己思想境界中看到光明的喜悦。这些诗在他去世后在中国报刊上重新发表,“引起中国人民对日本樱花和岚山、圆山美好风光的爱好和向往,有助于中日两国人民的了解。”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一个历史事件,1958年5月,在长崎由日中友好协会长崎支部举办的“中国邮票和剪纸展览会”上,悬挂了中国国旗,当时中日两国邦交尚未实现正常化,没有外交关系。台湾驻长崎的领事,向日本当局和日中友好协会,要求撤掉中国国旗,被日中友协拒绝。日本一右翼青年闯入会场,扯下中国国旗用脚践踏。日本当局认为不值得起诉,当即将肇事者释放。 外交部长陈毅严厉抗议“岸信介政府对中国敌视的态度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中断了包括贸易合同在内的对日一切关系。日本企业界召开了“全国企业者集会”,要求岸信介政府妥善处理。日本新闻媒体、日本民间团体、在野党领导、国会议员等分别发表谈话,谴责岸政府,并访问中国,期望恢复中日贸易关系。尤其是以依靠中国原料度日的“天津甘栗”和生漆的中小企业,更是陷于困境,他们站在重新开始贸易运动的最前列。1959年,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工会总评议会的岩井事务局长和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会的安井代表时,与之约定,对于“关照物资”如生漆、“天津甘栗”、中药等,给予重新供应。 陪同我参观的林社长是祖孙三代经营“天津甘栗”的公司。他的父亲为了表达对中国的感恩之情,征得板栗产地政府的同意,把骨灰埋在了产地,并建立了纪念碑,昭示子孙不忘中国的厚恩。 他带我来这里也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共同怀念令人感恩至深的周总理。 386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