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这样玩转杭州(1 -4)(4/4)

[游记]我这样玩转杭州(1 -4)(4/4)

2007-12-09cncn.com

4/ 玩有文化 -- 我这样玩转杭州(之四)

柳岸居士

20071115杭州归来,先后写了“奔花而去”、“玩有据点”和“玩有数码”,今天想写一写“玩有文化”。

文化,是个大词,就旅游而言,文化绝非大而空,而是小而实。抑或,文化,有时还含“功利性”呢。

游湖遇雨,岂不扫兴?且慢,“望里南宫泼墨山”的诗句(谭贞宏 《南屏归艇遇雨》),会让你在雨中琢磨“墨山”的意境;“山色空蒙雨亦奇”,会令你在烟雨中咀嚼“亦奇”的情趣。

春亦好,夏亦好,秋亦好,冬亦好,一年四季,都有佳句名言伴你游湖,有名言陪你登高!

阳春来到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与“乱花”产生共鸣;

盛夏来到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能对“映日”反复咀嚼!

金秋来到西湖,“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慨叹“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李渔语)

隆冬来到西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凛冽寒风中的你精神一抖!

文化,审美的催化剂。

儿时读张岱(1597-1679年)的短文《湖心亭看雪》。心存此文,每每来到湖心亭,就会对它的一草一木,另眼相看;对它的一阁一亭,流连忘返。

宋代整修西湖,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此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青山苍苍,湖色山光,尽收眼底!

图一 游人如蚁的湖心亭

【欲见图文并茂版,请看官到我之博克串门哟 - 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

湖心亭看雪 /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美哉,张文!

且不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与云”、“与山”、“与水”何等开阔, “推演”成功;

且不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何等有味,“白描”精彩!

就连“舟子”之言 -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也何其幽默!

曾在湖心听闻游客对话如下:

-- 湖心亭原来就是个小岛呀!

-- 既然游了三潭印月,何必再游湖心亭?

闻之,我想若是两位游客读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许就不会有此议论。

金华有双龙洞,洞外树立着巨碑,上刻叶圣陶散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三潭印月新近立一新碑,上镌毛泽东手书的康有为所写的楹联。

杭州的有关部门何不在湖心亭树一石碑,镌刻《湖心亭看雪》于上?此乃点睛之笔哦。

图二 毛泽东书康有为楹联

全文: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销烟,禅心止水,历尽千年陈迹,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欲何之。

泰山,多摩崖石刻!- 由山脚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摩崖石刻多达千余处。从秦至清,历代皆有。

杭州,则多楹联!- 无亭不见楹,无楹不见楹联!楼台亭阁上的楹联累计起来,恐怕不少于千处吧。

三潭印月的印象较深的楹联有:

九面烟鬟杨柳外,四围山色雨晴中

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

四围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

著名的“我心相印”亭前有石栏,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于眼前。亭柱上悬挂周而复写的一副楹联:

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

湖心亭也多楹联,其中最精彩的要算是:疑是玉人临镜坐,恍从银汉泛搓来!

图三 疑是玉人临镜坐

对仗,何其工整!

疑 → / / 玉人 银汉 / / / 来。

下联之眼乃“搓”字。汉语相对英语而言,是一种意境语言。所谓意境语言,往往很少逻辑,寓意朦胧,难以言传,比如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依依”二字,乃典型意境遣词。上联中的一个“搓”字,原本动词,在此挪作名词,好一个动感名词!细浪层层,全在意念中;波光粼粼,却在想象里。

当然,最是过目不忘的楹联,在苏堤尽头的岳庙里。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知识,旅游的助兴酒。

在三潭印月,曾亲历如此一幕:一位农妇模样的年轻母亲,手持一张纸币,对着水中三座石塔,在和儿子对话。

-- 你看,这一元钱上的图画是什么?

-- (仔细比对之后)就是这里的三座小塔呀!

对了!第五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不就是被称为“三潭”的三个小石塔吗?如此“教子”!充满敬意,我朝这位了不起的母亲看了一眼。

文化和知识,指点“游”津!

“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一位杭州远亲,曾经跟我说起这个“绕口令”。

经验之谈。果然,雨湖之景,雪湖之趣,远胜晴湖也!

图四 雪湖

遗憾的是,至今尚无缘“雪湖”!

我想,所谓“雪湖”,应能领略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之趣;应能观赏到“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之景?

名山胜水,乃文人墨客造就;

美文佳句,为游山玩水添趣!

其时,饮食,本乃文化,更属一种旅游文化。

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杭州人这么说。

步入杭州的楼外楼饭店,你一半品尝佳肴,一半就是品尝这里的文化风景了!

楼外楼,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坐孤山而面西湖,既借得一片山光水色,更兼有一批名厨名菜。

图五 楼外楼迎客厅

(门外、窗外即西湖。“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

天下酒馆之盛未有如杭城也。-- 苏东坡

今日之杭州,也是一座美食城。河坊老街有“状元楼”,八元一碗的面条,也能让你成为“回头客”!

距断桥一箭之遥有家“新白鹿饭店”,大排档的价格,“仅次楼外楼”的菜肴 - 永远“食”客盈门;

解放路上的“江南面王”奎元馆 (建于1867/清同治六年)- 到杭州不吃奎元馆的面,等于没有游过杭州。- 没错。

临湖的“知味观”,环境经典,可惜只适合“公款吃喝”,价高质不高。西湖醋鱼,居然用鳜鱼烹饪! - “知味观”不知味也! - 醋鱼味美,尽在草鱼。

游有文化,不仅在游前,游中,而且在游后。

游也乐,归也乐,在外,则游兴勃勃,归则余味悠悠。

20079月下旬,杭州赏桂归来,已是国庆佳期。除了整发照片之外,给友人写了一邮件。邮件主题:西湖,你盛满了一湖的文化哟!

部分内容如下:

管城的杭州官儿,必为能人也!与女儿去日本旅游,处处感受“精致”,西湖之旅,亦随处品尝“精致”。

- 楹联之安排、花坛之设计、景点之音乐、厕所之清洁、湖水之清澈、交通之便捷、游船之舒适、木道之铺设,名菜之价廉,路灯之别致,等等。

-- 上海也有不乏休闲地。- 衡山路酒吧一条街、茂名南路酒吧街的1931’s酒吧、汾阳路的酒吧式德国餐厅、金茂大厦87层的九重天酒廊、徐家汇的香樟花园、绍兴路的汉源书屋,等等。

千种风情,万般氛围!独缺湖光山色,独缺文化底蕴。

-- 927清晨,我从断桥步行至西泠桥,沿白堤款款而行,湖光山景,已美不胜收,而一路的文化馨香,一路的历史胜迹,宛如一轴徐徐铺展的画卷。

乾隆书写的“断桥残雪”,其中的“断”、“残”二字,就耐人咀嚼。喜欢越剧者,耳畔还能响起白素珍催人泪下的唱段 “西湖山水还依旧……”;站在断桥,遥看宝石山的保俶塔,你会惊叹,当年此塔的设计者简直是美学大家!平湖秋月,行不足10分钟即到,那不大不小的亲水平台,古樟掩映,亭阁错落,让你不忍匆匆走过;再前行,就是中山公园,孙中山手书的“孤山”两个大字,稳重透出秀美;略懂古诗的,会穿过“孤山”二字,联想到北宋诗人林和靖的咏梅绝唱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刚出孤山,楼外楼就在向你招手了。假如评选全国饭店位置十佳,此楼必占其首。饿养三日而后烹的“西湖醋鱼”味绝天下!哦。与楼外楼毗邻的竟然是饮誉全国的“西泠印社”,书香与鱼香,交融于此! 白堤走到这里,便进入高潮! - 革命者秋瑾那高洁的雕塑,风尘女子苏小小的坟亭,还有壮士武松之墓地,居然集合于在西泠桥畔!

图六:中山公园

(夹道柿树挂满了红柿,红漆的“孤山”大字在望。)

略知上世纪初叶我国文人的逸事,从白堤放眼一湖之隔的北山街,你会遐思绵绵!那儿至今坐落着 蒋碧薇的抱青别墅、钱钟书的省庐、张静江的静逸别墅、史量才的秋水山庄、蒋经国的湖畔别墅,还有郁达夫和王映霞的风雨茅庐……。

名人亦常人,自古名人多悲情!

人去楼空,那儿的每一扇门上,还刻写着当年的悲欢离合;

人去楼在,那儿的每一扇窗里,还飘逸出当年的喜怒哀乐!

游玩杭州,走马看花,是一种浪费;

游玩杭州,胸无点墨,是一种遗憾;

928清晨,游花港观鱼。那儿有林徽因的镂空铜像。正巧,来了一群游客。于是,我听到了游客与导游之间的对话:

-- 谁是林徽因?

-- 就是梁思成的妻子,建筑学家,参与解放初期天安门广场设计。

-- 梁思成是谁?

--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

-- 梁启超是谁?

-- 导游双眼翻白,一声叹息。

望着晨雾中的苏堤,我想,要是知道一点林徽因英和徐志摩之间的“绯闻”,要是知道一点冰心曾出于嫉妒写过影射林徽因的文章,站立于林徽因的镂空铜像前,就不至于傻问傻站,一定味道更好。

当然,上海也有亲近大自然的去处,比如远郊的森林公园,比如市中心的延中绿地,但

是,那些景点,与城市呈割裂状、散布状和零星状,而西湖与杭城,则浑然一体!尤其是杭州的湖滨路、杨公堤、北山路、南山路……那是城中有湖,湖中有城!

唉,杭州,人间之天堂也。-- 老年人可颐养天年、青年可谈情说爱、中年可减压减

负。

唉,上海,创业者之天堂也。- 尤其是年轻人。上海这个广阔的人生舞台、事业舞台,

又非小杭州所能比也。

-- (友人曾问)你既然如此喜欢杭州,咋就不再杭州购置一屋呢?

-- (我作答)不行。人性有弱点,审美易疲劳。距离即美。

即使在毛泽东头戴“四个伟大”的光环的年代,我内心敬重的老人家,仍是一个文人。老人家的接班人们,鲜有像他那样爱读书,有才情,会书法者。

老人家生前十分喜爱杭州,先后竟40余次来到杭州。他在杭州生活工作了800多天,足迹遍布这里的山水。1953年、1954年、1955年,曾三次登临北高峰,并写下《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莺。

图七 杭州一望空

2007725在北高峰茶室饮茶读书一日,是日下午有此照)

玩有文化,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有“硬件”相扶。

在“玩有据点”中,我写道:“据点”者,景点之茶室也。

称之为“据点”,因为,你可在茶室内读书、看报、听音乐、喝茶、用餐,可以时不时“离席”,去看景、去散步、去运动、去拍照……

其实,在诸项活动中,有一项不可不提也!- 那就是收发短信。

“黑发年代”,我在外地工作,每年回家,先去邮电局给家中父母发一个电报,每个字三分钱,表达自然抠字抠眼。一次给家中发电四字如下:16号回家。-- 父母接电报,一时犯难:到底是16号回到家中,还是16号出发?省钱省出了麻烦!

想不到,到了“白发岁月”,能手拿手机,用拇指,收发短信!

在杭州各处“据点”,咬文嚼字,收发七绝短信,乐在其中。

20071113在云栖竹径,构思《旅游美学》一书之框架。置身绿竹环抱、鸟雀啁啾的仙境,文思汩汩如瀑。小憩时,给友人发送短信,既写景,又抒情。

图八 短信之一

云栖品茶出真味,

旅游美学灵感飞,

搭框搭架借绿竹,

忽闻噗噗见画眉。

20071115一大早,与驴友在平海街乘坐27路公交车(2元),经盘山公路,来到龙井。茶室服务员见到我们这些“老面孔”,乐呵呵地招呼:好早啊,今天你们喝的是第一壶龙井茶哟!

是日,山绕薄雾。很快,云开雾散,四合的枫树、银杏树先后露出斑斓。此刻,林间又传来潺潺水声,更有唧唧鸟鸣。心情之好,环境之美,何似在人间!兴致所至,借服务员“第一壶”,给北京友人发送短信如下。

图九 短信之二

饮茶龙井第一壶,

树影朦胧飘晨雾,

溪淌鸟鸣疑天籁,

日出云开红叶露。

20077月曾来杭州小住,观荷。两个月后,又来杭州赏桂。来到著名的满觉陇,在石屋洞外品茶,桂香阵阵,桂雨纷纷。有时,桂花竟然落到茶盏内,就连同桂花一起饮下。

此时,馥郁花香,沁人心脾。此时,花香可闻,似也可见。于是,乘兴,写下了“花香如烟”四字,颇玩味了一阵。

图十 短信之三

才在曲院赏风荷,

又来满陇看桂雨,

石屋有仙成灵洞,

花香如烟客自娱。

手机响起,接北京友人短信。哦,也是步我七绝之韵的短诗!读之,有夜不能寐之感。

图十一 短信之四

西子湖心泛轻舟,

误把京华当杭州;

游园惊梦见故人,

闻得手机一声啾。

玩有文化,此其时也!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0962/19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