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眩目阳光(4):八廓周围

[游记]眩目阳光(4):八廓周围

2008-01-18cncn.com

(请勿转帖)

小昭寺


记得有一次看一本讲西藏寺庙的书,谈到拉萨的上密院和下密院。里面有专门的一章介绍下密院,目录里却没有上密院。我把书翻了好久,都没有找到那个“上密院”。等到把书合上,做了一堆其他的事情之后,忽然想起来原来上密院不就是小昭寺吗!

小昭寺始终有着浓浓的学术色彩。几年前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一群喇嘛正在大殿外的庭院里用“细沙”在画画。当时还是很无知,以为只是喇嘛们的玩乐而已。后来知道得多了,才知道他们是在堆砌一座坛城。知道今天我还是有些后悔,如果当时不是那么无知,我宁可花上一整天的时间看他们把坛城做好。

以后我就再没看到喇嘛们砌坛城。不过每次我去小昭寺,总能碰到喇嘛们日课诵经。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似乎越是规模小、游客少的寺院里,就越容易见到喇嘛们日常的诵经生活。而这一次就更是与以往不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喇嘛们不是简单地穿着僧袍,而是连全套的帽子等等全都披挂起来。今天的寺院也接受着新的技术,在法座的边上就放着一个麦克风。只是法座空着。当然有人在领头诵经,只是没有坐在法座上。我也不想去找,就在大殿的一边坐下,一边休息,一边听着。很快我就被对面柱子前面的一个喇嘛吸引住了。那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是那么地卖力,每当经文的高音段到来,他都要坐直身子,抬起头,让呼吸打通,从喉咙和口腔里大声地颂读出来。那神态让我想起小学校里早读的孩子。这想法让我自己笑起来,是的呢,一个有着真诚的信仰的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不就是类似的心态嘛。

可惜的是现在小昭寺那间供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的著名佛堂已经禁止人们入内了。门口的铁帘掀着,可以清楚地看见里面,却不能进去。于是虔诚的信徒只能在门口磕头朝拜。佛祖神态庄严地坐在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被熙来攘往的人们打扰,但我就是觉得缺少一些什么。我还是怀恋当年人山人海的情景。信徒们笑嘻嘻地进来,后面的挤不进去,就把酥油或者其他的供奉交给看护的僧人,由僧人代为献上。那时的人们还不是特别的喜欢袋装的固体的酥油,大殿也还没有禁止酥油灯入内。于是很多信徒们都拿着大大的热水瓶装好酥油。而这一瓶酥油是要献给很多神佛的,所以僧人只是从里头倒出一些在释迦牟尼前面的大的酥油灯里,然后还得把容器和剩下的酥油还给人家。站在佛堂门口,就可以看到热水瓶在人们头上递来递去。递过去的人和传回来的人都笑嘻嘻的。顺时针围着佛像走一圈,在某个地方就有另一个喇嘛站着,但凡藏人走过,他都会用手把人家的头一掰,按在佛像基座上祈福;如果是孩子过来,他还会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的脑袋可以靠到基座上去;不过如果是游客过来,他就会一摆手,让你直接过去。这个喇嘛也是笑嘻嘻的。于是人们就在一片世俗的欢乐中朝拜着他们心中最神圣的信仰。现在的佛堂固然庄严了很多,却全然没有了当初的氛围。看着藏族阿妈们心有不舍地往佛堂探着身子,我不由得有些不忍了

丹杰林寺

丹杰林寺的大门并无特色,一般的铁门而已。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民居院子呢。

我就是这么一个“不知道”的人。因为即使从铁门往里看去,也只能看到一个不宽的小院,左边是一扇小门,怎么看都不像寺庙的样子。右边则是一个楼梯,还是没有寺庙的感觉。我只好找人问。人家告诉我就在里面。于是走进去,先探头看了看小门的里面,显然是民居而已。试探着走上右边的台阶,到了二楼,才看见两间不大的房间,似乎是佛堂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我闻到了越来越浓的酒香。我知道不会错了,这里就是丹杰林寺。

在西藏经常可以见到拿酒供奉的情形。但把酒当供品用,而且多到一定的层次,我就只看到丹杰林寺了。在外间的佛堂里,居然上下几层堆放着成箱的白酒!佛堂正中是主供佛,说不上名字。查了半天,也查不到。但我记得祂的模样,基本上只要看到佛堂里面供奉祂,就一定可以见到酒。

除了外面一间佛堂,里间还有一个。里间的佛堂并不大,外表看起来和周围的民居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走进去,一位年老的喇嘛坐在窗口,嘴里念着经。佛堂里弥漫着特别的藏香,混合着酥油灯加热发散着的味道,让我的心和肺顷刻间吸进藏地特有的气息。

佛堂的窗帘很薄,窗户朝南,午后的阳光从外面照进来,把窗帘照的透亮。光线穿过佛堂的青烟,留下整齐的路径。光线和床前的一个几案相接,正好照耀着几案上的几排酥油灯。灯火在笔直的光线之下摇曳,人也有些昏昏欲睡。好一个悠闲的午后呢!

眼前的悠闲景致是难得的。我很小心的探身做了一个照相的动作,看着坐在窗前的老喇嘛,同时显出询问的表情。喇嘛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我于是把相机从包里取出来,正在调整的时候,老喇嘛伸手指了指佛堂正中供奉佛像的地方。进到这个佛堂以后,我还没有看过这里供奉的是什么佛呢。但先不管吧,窗户、青烟和酥油灯组成的构图此刻是最吸引我的东西,于是我抓紧拍了两张。正准备收起相机,老喇嘛又伸手指了指佛堂正中。而我因为尊重不同人们的宗教信仰的缘故,一般是不会拍摄佛像或者神像的,以免冲撞了神佛和信徒宁静的心境。“为什么他一定要我拍佛像呢?”我纳闷着,转身往佛堂中间看去。这一看不要紧,即使是我这样早已不再年轻而且见多识广的人,脸也不由得“腾”地红了。其实不过是一尊男女双修的佛像,在西藏密宗是十分常见的。所不同的是这尊佛像的颜色和形态几乎全是现代的,反倒显得特别。我这才想起来之前听说过丹杰林寺有一尊特别的佛像,只是刚才被照片构图所吸引,几乎忘记了。

从佛堂出来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有趣。大概很多游客都很关注这尊佛像吧,以至于老喇嘛也一再地提醒我去拍祂。其实不管是猎奇也好、尊敬也好,都用不着这样大力推荐的。看来出家人也未必能够免俗呢。

敏竹林寺

这个不是山南著名的敏竹林寺,而是八廓街的小小的敏竹林寺,是山南那个敏竹林寺的属寺。

最早知道敏竹林寺,是因为那里出了名的藏香。再一次知道敏竹林寺,是在读关于五世达赖、六世达赖和第巴桑结嘉错的故事的时候,读到五世达赖圆寂以后桑结嘉错密不发丧,引起一些怀疑。于是敏竹林寺的主持专门派人带着诗作到布达拉宫试探,发现 “五世达赖”写给他的和诗已经没有真正的五世达赖的文采,从而在心里识破了桑结嘉错的秘密。故事的真假暂且不论,它至少说明了敏竹林寺在藏传佛教历史中的地位。

不过八廓街的敏竹林寺没有那么大的名声。我是从大昭寺广场一路问过去的,但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它在哪里。直到我走到八廓街的深处,找到一位年纪大些的保安,再问。保安用手一指:“那不就是”。我一回头,可不是,就在我的背后!可叹的是我曾经在这条八廓街上走过了无数趟,怎么就从来没有注意过路边的这座寺庙呢。

如果你想去“逛”一下敏竹林寺,那是一定要失望的。它是如此之小,每一边墙都只要几步就能走完,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逛”的。敏竹林寺是适合“体味”的,全因为那个小小的“大殿”,和大殿里面那个大大的经筒。和普通的经筒不同,这里的经筒是很难一个人推动的。但不用担心,这里永远少不了虔诚的藏民,齐心合力地围着经筒转经。在其他地方的转经是把经筒推动,它转,你就可以走了。这里不是,你必须和经筒一起转。有些力气大的当然是在“推”,身体差些,年纪大些的就只能跟着经筒“走”了。

寺庙很小,虽然就在人山人海的八廓街,却没有游客。我站在“大殿”门口看着。与其说是我这位游客在看信众,不如说是他们在好奇的“围观”我。大殿的一边是几排酥油灯,灯光摇曳。因为人们转过的时候带起风来,酥油灯的光亮更加显得扑朔。灯光晃着,人流转着,慢慢地,我的意识开始模糊,仿佛也随着经筒转起来

敏竹林寺的旁边是一个监狱展览馆。我以为是什么“教育基地”之类,信步走进去。却有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买票”。我一愣,没有想到这个门可罗雀的地方居然还要买票。但既然来了,也就不想再退回去,就买张票进去吧。这里真是冷清,真真切切地只有我一个参观者。但我却没有太大的兴致去看那些牢房、刑具、介绍之类。我在想当年的拉萨,背靠着大昭寺,面朝着敏竹林寺,居然有这么一个监狱,这选址实在是有些意思;而现在,繁华的八廓街和神圣的敏竹林寺都任由人们进出,这个阴森的监狱却居然要收门票,也的确是个有趣的对比呢!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2965/17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