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芦沟桥感怀 |
[游记]芦沟桥感怀 |
2008-03-01cncn.com |
芦沟桥感怀 2006年北京行之五 父亲和我还在瞻仰那块乾隆御碑“芦沟晓月”的时候,两个小家伙已不耐烦地跑上芦沟桥去数石狮子去了。 舌焦口躁呼不得, 只好望着那新修的旧碑, 发思古之幽情。 无奈摄氏36度, 清幽就如那桥下的芦沟河水, 一丝也无。 过桥日当午,汗滴桥面土, 倒是此刻此景。清高宗的字, 大方端正, 还算拿得出手。 比之现当代领导到处乱题的龙飞凤舞体,霸王别姬体, 还是要正宗得多。题词题诗不是不可以,但最好自己先把字练练再说。人曰, 人若其文, 人若其字, 果真如此。 ![]() (乾隆御碑) 看过题字, 再看他撰写的修葺芦沟桥碑铭。 也还写得明明白白。 一位也在看碑的游人问我们, 这芦沟桥是什么年月修的啊?父亲大概是觉得我也有这样的问题, 便对那人说, 金大定二十七年。 我奇怪父亲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 父亲说, 不是有田汉那首《芦沟问答》吗? 说着, 便把那首歌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 芦沟问答 永定河为什么叫卢沟? 卢沟桥又是什么时候修? 桥有多宽多长多少洞哟, 桥上的石狮子有多少头? 咿呀呵 永定河水浑叫卢沟, 卢沟桥是金朝大定二十七年修, 桥有六丈六尺宽, 六十六丈长, 还有一十一个洞呀, 桥上的石狮子有百多头。 咿呀呵 什么人的游记写得好? 什么人题诗老悲秋? 什么时候这儿打了一次仗? 只杀得白骨如山水不留。 什么事万年还遗臭哟? 什么事才千古美名儿留? 咿呀呵 马可波罗的游记写得好, 元好问题诗老悲秋, 十三年打了一次仗, 只杀得白骨如山水不 留。 自相残杀万年还遗臭哟, 只有抗敌救国才千古美名儿留, 咿呀呵。 念完歌词, 父亲说, 我们今天见到的卢沟桥不是金朝大定年间修的,而是后来清朝康熙年间重修的。 原来的卢沟桥, 也不是金大定二十七年修的, 而是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修的。 田汉先生写歌时, 尚在南京软禁, 大概没有细考或者没有条件细考。 赶忙给老爸戴上几顶高帽子, 恭维他还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得意了一番之后, 老爸正要继续发挥, 却听那旁听的人不识相地又说, 石狮子怎么才有百多头? 人家都说是五百多头。 看老爸面有难色, 心想你这人好不晓事, 白听了歌不谢,反而出题刁难伟大的歌手, 这就要不得。 心中怕老爸下不来台, 想上去打帮手也帮不上, 因为我也不知道狮子有多少头。 就象那歇后语说的, 芦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 正为难间, 却见老爸面色一转, 一招太极起手式说, 这个嘛, 没有定论。 每个人数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要不, 你自己数一数? 好, 四两拨千斤。 看来不但是记忆好,反应也不慢, 老当益壮, 姜还是老的辣。 那问话者不知所对, 没奈何, 只好自己打起精神去数那烈日下一个个神态各异的石狮子。 我心想, 好嘛, 刚才让小孩子们去数,现在叫游人去数, 一会儿还不得叫我去数? 果不出我所料, 老爸开口说, 走,我们也去数一数。 你看, 我说对了不是! 芦沟桥 不过, 这芦沟桥上的石狮子, 我还真数过。不但数过, 还摸过。 那还是当年和同学们一起来郊游的时候。 那时候文物保护的意识不强, 这桥上的狮子谁都可以摸。 还可以坐在石拦杆上抱着狮子头照相,只要你不怕掉到桥下去。 现在可不行了, 两旁的拦杆都有铁栅保护, 因为那些狮子最年轻的也有三百多岁, 最老的竟有八百多岁了。 想那拦杆原是保护行人的, 怕人掉到桥下去,现在却要人们来保护它, 怕人将它们损坏, 真是有意思。 相比之下, 看来还是人比较凶, 而且凶得多。 正思想时, 只见俩孩子拉着两副狮子脸,气乎乎地跑回来叫评理。 原来兄妹俩一块儿数狮子, 数到一头大狮子带着小狮子。 因为年久日深, 幼狮残缺不清。 哥哥说是两头, 妹妹只算一头。哥哥不服, 要翻过拦杆去看个究竟, 妹妹不准,说他不爱护文物, 由是争吵。 呵, 这就是那句歇后语的由来了。 (石狮有残缺, 有新修) 正不知道如何劝解, 父亲却说,这还不简单, 一起数不好, 那就分开数。哥哥数右边,妹妹数左边。 我们也来数, 数完再看谁的对。 于是一场内战就地化解。两个孩子分头再去数, 一个从右边, 一个从左边, 认认真真地, 好象正在从事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 可是好景不长,待数到刚才那停下的地方, 争议再起。 这一次是哥哥自己拿不定主意, 叫妹妹来参考, 妹妹好心过来相帮, 却忘了自己那边的数字, 气得哇哇大叫。 哥哥不甘心, 回嘴说她自己不会记数,由是二人相争, 硝烟迷漫, 内战再起, 跟《芦沟问答》里说的那场直奉战争大概差不多。 1924年那次直奉战争,在中国的战争史上没有多大的位置。 田汉先生在这里点出来, 应该是告诫国人不要打内战, 要团结抗日之意。再想想那歌的歌词, 还真是写得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 歌里不但把芦沟桥简要地做了介绍, 还把古代与这桥有关连的两大文人提出来做佐证,以证明芦沟桥的精采。 芦沟桥之盛名在外, 应该从兴修之时就开始。北京是当时的金中都, 掌控金朝全国,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作为首都, 原来无定河上的临时木桥就不敷应用, 所以造了这么一道永久性的大石桥。因为地处首都西南门户, 其设计, 用料, 建造都十分精美, 应该是当时造桥的最高水平。 元朝时疆域拓展, 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对芦沟桥的描述, 大概是建桥以来的最详尽描述。 马可波罗写道: “(卢沟)河上有一美丽的大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由外国人来称赞, 当然很有说服力, 但不料这称赞太有说服力了。 让人们都去评说那马可波罗绍介的桥,桥名竟也变成了马可波罗桥, 这倒是令人始料未及。 元好问题诗老悲秋, 典出何处可没有查到。 杜工部倒是有诗悲秋。 元好问的悲秋诗, 一定是与芦沟桥有关, 否则田汉先生也不会在这里点出。 望那位网友帮我补足,我看冬冬的古诗文甚有功底,就拜托冬冬了。 芦沟抗战 中国人都知道, 芦沟桥之有名是因为1937年二十九军在这里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这《芦沟问答》是特地为抗战而作, 但里面既没有提到七七抗战, 又没有提抗日救国, 只说是抗敌救国。 而且, 歌里特别提到1924年的内战, 似乎对一致抗战的的呼吁着墨更多。 把这疑问请教父亲, 他说他也不很清楚,因为那时他也不过是刚上小学, 只是在学堂里老师教的。 不过, 他记得很清楚的是, 当时全国人民对张学良九一八不抵抗非常愤慨。 所以“七七事件”一发生, 中国人,包括他自己都是赞同宁愿玉碎, 绝不瓦全的。 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那是肯定的。但是不是全国人民都是这样想的呢? 当时的国人中有激进派, 有中间派, 有悲观派, 还有投降派。 激进派大多是知识阶层和学生, 中间派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悲观派认为反正打不过人家,何必作无谓的牺牲? 投降派就不用说了, 那是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胡兰成,周作人等汉奸。如何把前面三派联合起来, 调动起来, 是当时的最大问题, 须知, 当时不但没有互联网和电话电视, 连收音机都没有, 全靠知识界自发宣传。 书籍报刊是一方面, 街头演讲,活报剧也是重要工具, 这《芦沟问答》就是为了宣传而编写的。 要知道, 田汉先生当时还遭到国民党的软禁, 不能自由创作, 写好的东西也要经过国民党中宣部审查修改。 沉重的话题, 在烈日下更是沉重。想当年二十九军的官兵们在烽火中奋勇杀敌, 这芦沟桥见证的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血泪史。今天的史家, 对整个日寇侵华的预谋没有疑义, 但仍有日寇和少数西方人, 认为这个突发事件并不是日人预谋,而是双方的误会。 他们的论点是, 事发时城外日军仅两千左右, 而二十九军的编制是十万。 但是事实上, 二十九军要防卫四面临敌的整个北京城, 芦沟桥也只由编员一千多人的吉星文团防守。当时北京城的四周都落入了日寇的魔爪,仅有芦沟桥维系着北京城与华北的连系, 侵占芦沟桥, 就切断了北京与全国的联系。 事态的转化也与日寇盘算的同样, 七月十二日日寇终于夺占芦沟桥之后, 古老的北京就再度蒙难。这里, 日本人自称失踪的那个日本兵自动出现, 根本就在日人自己的营房内。 这样的伎俩, 与1871年日本借口琉球王国的渔民在台湾失踪而攻打台湾。 1931年日本人自己炸毁南满铁路, 制造九一八事件, 都是一个模式, 自己制造事端, 然后诬陷中国。 说起来,日本人的智商也不高, 谎话全都一样, 没有一点创造力, 与他们如今还是只精模仿, 不事发明一点儿也没变。不过也难怪, 他们摸透国人在强敌面前的姑息心理, 既然这一招屡试不爽,那又何必再用别的招数?
在芦沟桥探讨往事, 是为了现在吸取教训。一般来说, 一个国家在国势上升的时候最富于侵略性。 环顾中国周边的国家, 韩国, 越南, 印度的国力在发展, 其侵略性就越来越强。 韩国对中国的作法与当年的日本如出一辙,其发展模式也完全是日本式, 简直就是一个新小日本,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当年七七事变之前, 日本人就是利用韩国人制造问题, 兼并土地, 争夺水源, 最后强迫成立了伪冀东自治政府,是为攻占北京的前奏。 芦沟河 说到芦沟桥, 当然不能不说说芦沟河,因为桥是因河得名。《芦沟问答》里唱到“永定河水浑叫卢沟”, 其实,芦沟河有不止一个名字。 首先, 这里说到了永定河, 这是芦沟河的官称。 可大家熟知的, 却是那首“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 的无定河。那是因为平原淤积溃决,河道迁徙无定, 得名无定河。 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 也算一个美丽的愿望。 河流源自山西桑干河。就是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那条桑干河。 桑干河名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但从无定河得名来看, 恐怕原称是常干河也说不定。 (桥下无水) 两个孩子数狮子没数出个所以然来,注意力却转移到桥下去了。 先是哥哥发现新大陆似地说, 噫, 这条河没有水, 没有水还叫河吗? 既而妹妹也跟着说, 没有水为什么要修桥呢? 为什么不把路直接修过去?他们说得还真对, 这桥下是一点儿水也没有, 全是半高不高的芦苇。 只有在尽西头, 才有一小沟没长芦苇, 但也看不真里面到底有水没有。 这还是盛夏八月, 正是水涨的时候,要是秋冬, 那肯定是没水。 后来才知道, 由于上游官厅水库的修建, 这永定河早已是长年断水, 不但断水, 而且水质蜕变, 早已无法饮用或家用, 有没有水都意义不大了。 因为多年无水,许多河道竟已开发, 围河造地, 还修建了高尔夫球场, 那来玩球的, 竟然有日本人, 韩国人。
(还是无水) 史载, 这芦沟河的水还大得很,清朝时甚至涨到北京城外,水淹永定门。 要不然康熙皇帝也不会御驾亲征, 自己上阵观查水情, 拨出库银大修堤防, 改无定河名为永定河了。 这当然是希望这条河跟他治下的大清朝一样, 永远安定。就是七七事变时, 桥下水也不会小, 否则小鬼子从桥下就爬过来了, 不会被二十九军阻击于桥头多日。 官厅水库的修建, 一是为了北京的饮水用水,二是为了根治芦沟河水患。 近年水库污染, 水源污染,官厅水库早已退出北京市供水系统, 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存了一库废水在那里, 就象一颗定时炸弹, 北京人民早晚要遭殃。水库的存废, 已是一个正在讨论的问题, 但那些高尔夫球场的拥有者, 肯定不会愿意芦沟河再次流水, 哪怕是季节性的流水。 两个孩子数狮子的最后结果都是四百八十多头,倒不是他们不想争个胜负, 而是骄阳如火, 桥上没有一点儿遮挡, 被晒蔫了。 说实话, 我也有点儿被晒蔫了, 但看老爹兴致勃勃的样子, 也就坚持陪他在桥上走了个来回。这下正好借小孩子的名义休息一下, 躲躲太阳。 在桥头的小卖摊上买了芦沟桥的纪念明信片等之后, 父亲还要去看宛平城墙上被日本人炸出的弹坑。 只是在我和司机的劝说之下,才打消了念头。 离开卢沟桥的时候, 老爸又照了两张像, 念念不舍。 他问我道, 你说, 这抗战咱们是打赢了还是没打赢? 当然打赢了。 我说, 八一五日寇投降,全国光复, 包括东三省。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终于把日本人赶下海了。 到现在为止, 他们还是老老实实的。 父亲说不然, 日本人是输了, 但我们没有赢,我们只是坚持下来了。 赢家是美国英国和苏联。 你看战后美国人占了台湾, 苏联割去了外蒙, 就是英国人的前殖民地印度和缅甸也占了我们的藏南和江心坡。 我们怎么是赢家?就是今天的台独, 也是日人侵略留下的后遗症。 我们怎么是赢家? 别说我们还牺牲了两千多万人, 单是南京屠城就有三十多万。 两千多万人哪。 这么些人的骨头要垒起来,比那柬埔寨的杀戳场还多十多倍。 你说说, 当这么些同胞被日寇杀害的时候, 他们害不害怕? 恨不恨? 怎么想的哪? 我想了想说, 当然害怕, 也恨自己,恨自己的国家不争气, 更痛恨的日本鬼子的侵略, 我们的痛苦是他们造成的。 父亲说, 是敌人, 就会来侵略,就会来烧杀劫掠。 全在于我们自己如何保护自己, 如何自强。 你不能跟野兽讲道理吧? 你或者消灭它, 或者被消灭, 没有第三个选择。 老百姓赋税纳粮给官家, 就是为了官家平时能防贼防盗,战时能保境安民, 做不到这一点, 反而让国民遭受屠戳, 老百姓怎么能不恨? 两个孩子不太完全听得懂爷爷的意思,只是惊恐爷爷为什么这么生气。 半晌, 女儿对爷爷说, 怎么数都只有四百八十来头。 爷爷说, 没关系没关系, 就四百八十头好了, 眼光却看着那些狮子, 沉默下来。我随着他的目光看过去, 那桥上的狮子, 骄阳下, 好象是二十九军的忠勇将士, 又好象是那些牺牲的同胞, 和我们一道, 随时准备保卫这仍在泣血, 永远泣血的桥梁。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5002/1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