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出埃及记(中)

[游记]出埃及记(中)

2010-05-21ctrip.com

终于到达阿斯旺了,进入城市,看到了此行第一个红绿灯。

卢克索貌似一个红绿灯也没有,阿斯旺也仅仅看到这一个,后来到开罗也没看见几个,搞不懂埃及人的交通是怎么控制的。

我们的酒店叫Mövenpick,位于尼罗河中的一个岛,其实就有点象长沙湘江上的橘子洲。但是埃及的基础建设和我国是不能比的,没有桥,要摆渡过去。

阿斯旺是欧洲人度假的目的地之一,Mövenpick是瑞士人管理的酒店,住着不少来度假的欧洲人。酒店餐厅,泳池,各项设施都很漂亮,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在酒店内如同置身欧洲,出了酒店则如同非洲的怪异现象。

晚餐是努比亚餐。努比亚是埃及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尼罗河上游阿斯旺地区,也有部分在苏丹境内。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用阿拉伯语的文字来拼写(典型的被征服的后果)。

到达埃及以来一直在吃当地人做的不正宗的中国菜,终于要吃本地的食物了,有些兴奋。

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在上海,只要有钱,你可以吃到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的食物,中国菜就不说了,日本菜,韩国菜,美国菜,法国菜,意大利菜,希腊菜,泰国菜,印度菜。。。。一直不知道为啥在上海没见过非洲餐馆,这次吃了努比亚晚餐,我就不奇怪了。

还是坐船,到达另外一个沙洲,进入努比亚饭店。

入座,等待。。。。

埃及人的速度,唉,不能用中国速度来考量的,继续等待。。。。

配餐先上,是馕,麸皮做的,饿了,先吃一块,还饿,再吃一块。。。。

接着头盘上来了,每桌3盘(一桌4人),分别是豆子,茄子,青椒,用一种不知名的调料拌起来,味道都是一样的,有点咸,有点酸,还有点埃及人身上那个味道(老外身上都有的那个怪味道,知道了吧)。

然后上了一份花生酱般的东西,上面还撒了些肉桂粉。这个应该是蘸馕吃的吧,可是我们饿极了,馕已经吃完了哟,晕死。。。。

终于到主菜了,一份米饭,外加一份番茄煮鸡肉,那个卖相实在是不敢恭维。米饭有点夹生,不过拌着番茄煮鸡肉,味道还过的去,到底是饿了。德国有谚语说“饥饿是最好的厨师”,一点不错。

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饮料是自费的,不包括在团费里面,两人点了两份可乐,30埃磅,合人民币36元,还算合理。

吃完了,服务员来收饮料的钱。我给他一张200埃磅的(埃磅有200元的,是最大的票面),他找了我70埃磅。我盯着他看,他笑着看我,我继续盯,他继续笑,终于忍不住了,和他评理,这才再找了我100埃磅。在埃及消费,一定要多个心眼啊。

4月1日上午安排的是自费项目阿布辛贝神庙,每人85美元(看,又收美元,埃及人干吗这么不喜欢自己的货币?)

阿布辛贝神庙是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在1963年埃及建造阿斯旺大坝时迁到距离苏丹边境60公里处的沙漠中。

神庙的神奇之处在于每年2月21和10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的登基日和生日),太阳光会照进神庙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和太阳神,其他神则保持在黑暗中。

参观阿布辛贝神庙由埃及旅游警察的警车开道,保证游客安全(貌似苏丹和埃及边境很不安全?),从阿斯旺出发,来去各4个小时,所以游客必须早上2点起床。

全团23人只有3人没参加这个自费项目,包括我们两个,哈哈。

神庙看多了审美疲劳,再说,早上2点起床?饶了我吧!!!(顺便鄙视下自己的懒惰)

值得一提的是,导游阿巴斯对于我们不参加自费项目的三个人非常友好,仔细说明了第二天碰头的时间和地点(旅游公司会另外派人来接我们)。阿巴斯完全没有国 内导游对于不参加自费项目的游客所示的那种白眼,也完全没有露出一点点不满意的样子,自始自终保持着热情,友好,这点国内的导游应该汗颜。

既然不参加2点起床的项目,就自然醒咯,然后在酒店逛逛,欣赏尼罗河两岸的风光。

4月1日中午,在酒店吃饱早午餐,舒舒服服的闲逛一阵之后,整理行李,到达大堂。

在大堂和另外一个不参加阿布辛贝神庙游览的女孩集合,找到来接我们的旅游公司助理,坐上小巴,开出去和大部队集合。

上车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团友都累的东倒西歪,一名团友看到我们上车,连忙问导游:“阿巴斯,到景点了吗?可以上厕所了吗?”

导游回答:“还没,再忍一下。”

原来,来回阿布辛贝的四个小时路程汽车不允许沿途停靠。在沙漠中,有警车护航,所有旅游大巴前后保持一定的距离行驶,整整4个钟头,很多人都憋的慌。

此时已是中午,旅游助理买了盒饭给每个人,包括三个面包,一盒饮料,一包署片,一只苹果。看上去还不错的午饭,团友们却大呼糟糕。原来他们早上2点起床,3点出发,酒店给准备的早餐是一个盒子,里面有7个面包。对他们来说,今天是面包日。

到达下午的第一个景点――阿斯旺大坝。

阿斯旺大坝建于1960年,全部由前苏联援建,耗时10年,1970年完工。

大坝建成后,彻底解决了尼罗河泛滥的问题,并且使得尼罗河的灌溉面积扩大,40万公顷沙漠变成了良田,埃及的农业产值也因此翻了一番。

据导游介绍,大坝的发电站可以满足整个埃及的电力供应。

看上去大坝发电厂很小,我奇怪为什么这么小的发电厂居然能够满足全部埃及的电力供应?(埃及有8000万人口啊!)

后来通过路上的观察,从卢克索到阿斯旺,从阿斯旺到开罗,从开罗到亚历山大,沿途看看,很少有工业,可能农业和民用的电量不大,所以一个阿斯旺大坝就够了吧。

大坝的南面现在形成一个群山环抱的人工湖――阿斯旺水库。面积50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人工湖(第一大有说是三峡的,也有说是非洲的Volta), 深度和蓄水量则居世界第一。

为了感谢苏联的援建,大坝上竖立着一座纪念碑,莲花的形状,代表两国人民的友谊。

埃及作为阿拉伯国家中的大哥,参加了全部的5次中东战争,视美以为天敌,得到前苏联的援助也不奇怪了。

更何况1960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埃及损失惨重,还被迫对以色列交出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这种形势下,苏联人帮助埃及建成阿斯旺大坝,埃及人的感谢之情自然无以言表了。

只是,曾经的苏联已经解体,冷战也已经结束,莲花还默默的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阿斯旺大坝是管制区域,居然没有供游客使用的厕所,憋的难受的团友催促导游快快出发。

终于到了下个景点,菲莱神庙,唱歌先。

团友女孩居多,然后就出现了壮观的景象,女厕所门口长长的队伍,男厕所门口空空如也。

大家和厕所看门(兼收小费)的埃及人商量,开放男厕所给大家解决问题,英文他听不懂,只能比划,他摇头不同意。没办法,把导游叫来,让导游和那人PK,才说通了。

唉,感觉埃及人真的很不变通的说。

菲莱神庙建在水中,听上去有点象“飞来”神庙哈。

坐船,大约十多分钟,神庙映入眼帘。高大的石柱、宽阔的门廊、装饰丰富而又精美的外墙,神庙供奉的是埃及著名的伊西丝女神。

每座神庙都有自己的故事,来到神庙门口,故事会开始了。

Long long ago,埃及国王,名叫奥西里斯,有个弟弟,叫塞特。一次在酒后,塞特带自己的兄长来到一付棺材前,引诱他躺进去,并将棺材钉死,抛入尼罗河,自己篡夺了哥哥的王位。

王后伊西丝得知消息,焦急万分,多处寻找,在尼罗河神的帮助下找回了失踪被害的老公,并用神力使他复活。

塞特并不甘休,他再次将奥西里斯杀死,并分成十四块,抛撒到埃及全境各处。

伊西丝得知后,悲伤不已,泪水化作了尼罗河水,从此尼罗河开始泛滥。

伊西丝经过努力又找齐了丈夫的尸体,运用神力让丈夫复活,但时间只有一天,奥西里斯从此成为埃及阴间之神。

这一天很重要,因为有了这一天,伊西丝怀孕了,生下了大名鼎鼎的鹰神荷鲁斯,他长大后在鳄鱼神的帮助下,经过苦战打败了自己的叔叔,夺回了王位。所以鹰神就作为埃及王权的象征,永远保护着各代法老。

阴险狠毒的塞特成为了风暴、沙漠和破坏之神。

故事的前半段象《哈姆雷特》(严重怀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原创性),后半段象《封神榜》,因为坏人也成为了神(小时候读《封神榜》不明白为什么商纣王也成了神,其实现在也没搞明白)。

西方历史学家和圣经学家喜欢解析神话传说,从中截取历史的真相。我也来试试。

王叔骗其哥哥说为他制作了精美的棺材,让他躺进去试试大小,然后将棺材封死,扔进尼罗河。

王后知道后打捞上来,此时国王并没有死,王后对外宣称自己的神力拯救了国王。

王叔第二次杀死国王,分尸抛入尼罗河中,此时正值尼罗河泛滥,于是王后说是自己的眼泪弄的。

王后意外怀孕(谁干的?成了千古谜团),只能宣称自己的神力挽回了国王的生命,但是国王已经死了呀,所以说成只活了一天,这样王后才能名正言顺的怀孕哈。

王后生下儿子,卧薪尝胆,终于儿子长大,战胜叔叔,成了国王。

从菲莱神庙出来去阿斯旺最后一个景点,未完成的方尖碑。

此时,已经是下午,因为一直处于大太阳下,团友的体力消耗都很大,很多人无心恋战。

不过这个景点比较小,参观过程也就20多分钟。

这块方尖碑是哈齐普苏特女王建造的(就是那个埃及武则天),如果它能顺利完工的话将是有史以来最高最大的方尖碑。可惜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碑身出现了断裂,因此废弃。小山坡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其碑身中央的裂缝。

结束当天的活动,去坐夜火车去开罗。

以前听说,迟到一秒钟算迟到的火车在瑞士,迟到一分钟算迟到的火车在德国,迟到一个小时算迟到的火车在中国。那么埃及的火车呢?

到达火车站是下午4点半,被告知火车将在4点半到5点半之间到达。

5点一刻上车,被告知火车将在5点半到6点半之间出发,结果6点10分启程。

埃及人聪明啊,把火车的到达和启程时间用区间来表示,只要在区间内就不算迟到,厉害吧。

埃及火车再次证明了埃及人不要面子要里子的特点。

火车外面又脏又旧,里面设施却不错。

每个房间都是两个人的包间,有洗脸盆,有可以翻转的桌子,床是翻起来的,需要时才放下,这样空间就大出来了。都不是什么高科技元素,但是非常人性化,比国内火车好多了。国内的卧车火车的床都是固定的,白天很浪费空间,室内也没有脸盆。

每节车厢一个服务员,男性,打领结,有点英国管家的高雅味道。服务员负责分发晚餐,送热水,翻床(包括早上把床翻起),等等,当然,小费也是必须的。

晚餐和飞机餐有点象,量更大些,味道不错。

吃过晚饭,让服务员MINA(居然一个女人的名字哦)翻好床,不能洗澡,只能用房间里的脸盆简单的擦一下,太累了,火车晃着晃着就睡着了。

这是到达埃及的第三个晚上,时差终于倒过来了。

一夜好睡,醒来时候已经快到达开罗了。在火车上吃的早饭,有热咖啡和三明治。

到达吉萨火车站是早上6点半,火车晚点1个小时,没人在意。

从火车站开往埃及博物馆的路上,我很兴奋,终于看到埃及的大城市了,堵车,一如上海,脏乱,超过上海。

这里的一大特色是马车和驴车会和汽车抢道,遇到畜牲发脾气,混乱的状况可想而知。

仔细观察路上的汽车,大部分是韩国和日本车,车型也比较老旧。几乎没有看到美国车或德国车,也没看到啥高档车。

导游提醒我们注意奇瑞是这里的出租车,而且是高档出租车,打表的,(这里的低档出租车不打表,要讨价还价,一如我们的黑车),作为中国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阿巴斯本人是开罗人,路上,他向我们介绍了埃及的物价。

埃及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是每人每月1000埃镑(合人民币1200元),貌似收入很低。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里的生活并不困难。

阿巴斯先是让我们猜一块埃镑能够买多少馕?馕是这里人的主食,如同我们的大米。

我立刻说:“半个!”我的根据是,家门口有一家新疆餐厅,门口就有卖馕,2元人民币一个。

接着有团友猜2个,也有猜5个,最后阿巴斯告诉我们,一块埃镑可以买20个馕!当然,是政府补贴的,为的是穷人有饭吃。20个馕,在我看来吃上两天没问题,我们的1.2元人民币够吃多久?

再说开罗的房价,尼罗河两边最好的地段,房价是每平米10000埃镑,合人民币12000元,那是豪宅。金字塔附近,算是开罗的城乡结合部,房价是每平米2000埃镑,合人民币2400元。

说完住来说行,在开罗,1块埃镑地铁随便坐,公交车更加便宜,出租车起步费3埃镑。

买车的话,便宜的二手车就10000-20000埃镑。最最幸福的是,埃及是出产石油的国家,这里的97号高标准汽油每公升1.2埃镑(大约合人民币1.44元,而上海是7元多人民币)。

听到这里,我无语了,人家这1000埃镑的含金量可是远远高于我们的1200人民币啊。

到达埃及博物馆,人那个多啊,丝毫不亚于国内长假的旅游景点。

博物馆门口的花园里有很多警察,全部负枪。给其中一名警察拍了一张照片,他发现后,连忙走过来要求我删除。呵呵,还好我还是偷拍了几张。

在博物馆门口的花园里拍完照片,相机就被收掉了。

整个埃及博物馆内部是不允许拍照的,导游给每人发一个耳机,他一边带领大家参观一边讲解。

博物馆藏品的英文标识比较清晰,我便脱离旅行团自己慢慢逛慢慢看。

木乃伊馆要另外收费100埃镑,里面是法老的木乃伊,不愿意花这个冤枉钱的话在外面可以看到不知名的木乃伊。

博物馆的藏品博大精深,仔细看的话估计要一天,旅行团只给两个小时的时间,有点遗憾。

然而,我又感觉,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埃及馆的藏品一点也不比这里差。埃及的考古主要由英法两国的考古学家完成,可是,考古学家同时又是掠夺者,难怪许多埃及考古的重要发现已经不在埃及了。

快到导游说好的集合时间,我赶忙出来,到博物馆门口的书店,准备买些书回去慢慢看(谁让我们不能拍照呢?)。

走进书店,服务员对我说:“We are cleaning now, please go to next door.”(我们在打扫,请去隔壁)。隔壁也是一个书店,刚刚走进去,一个清洁工大叫:“Please go to next door, we are cleaning!”(去隔壁,我们在打扫),我倒!

集合时,我问导游,埃及人怎么回事,打扫不能下班后吗,有钱干嘛不赚?两边为什么同时打扫,又为什么都让游客去隔壁?阿巴斯二话没说,马上带我回到书店,并且推荐了两本书给我,还对我说抱歉,埃及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希望我别介意,呵呵,遇上了好导游,感动下。

刚刚说完埃及物价便宜,买书的时候就知道那只是对本国人而言,对外国游客,那是要宰的。两本书印刷排版都很粗糙,一本200多埃镑,一本100多埃镑,晕!

从埃及开罗博物馆出来,先去吃午饭,也是埃及人开的中餐馆。

阿巴斯告诉我们,他买的房子就在我们中午吃饭的餐馆旁边,我看了看,地段类似上海五角场之类的城市次中心。年纪轻轻的他居然已经有两套住房了(涉外导游在埃及是高收入阶级,这点和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时期比较象。)

他开玩笑说自己要讨4个老婆,所以要多套住房。这时,对于埃及男人讨4个老婆的话题大家展开询问。

阿巴斯解释说,《古兰经》的确允许男人讨4个老婆,但是同时要求对4个人公平对待,由于人的感情很难平分4份,所以《古兰经》又说:“那就只娶一个吧。”

原来伊斯兰教对于多妻的观念就和70年代我国的计划生育一样,允许生几个个,鼓励只生一个。他们是允许娶4个,鼓励娶1个。

而且,每多娶一个妻子,必须得到前面所有妻子的一致同意。整个埃及,别说有4个老婆,有两个老婆的男人都不到总数的3%。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金钱,埃 及女人很少工作,养家是男人的责任(的确在埃及旅行很少看到工作的女子,连饭店服务员,酒店清洁工都由男人担任)。现在,越来越多的男人连一个老婆都娶不 到,房价太高了!(和中国异曲同工哈)。

吃完饭去看金字塔。

我兴奋的浑身的血液都要沸腾啦!这一天我等待了30年,而金字塔在那里矗立了4500年,是不是也在等我?

金字塔至今有无数的谜,其中一个就是谁建的?

路上有团友说是奴隶建造的,导游阿巴斯连忙纠正说不是奴隶。他说,金字塔是法老雇佣埃及人建造的,他们都是拿工资的。每年尼罗河泛滥,农民失业,法老利用建造金字塔解决了尼罗河两岸的就业问题,。

吼吼,真是人民的好法老啊。为了解决间歇性的泛滥危机,法老们开拓思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想出建造金字塔来拉动GDP,提高开罗城市形象的同时解决失 业问题,改善城乡差异,营造和谐社会。并且通过运输花岗岩(金字塔的建材)来开发尼罗河航运,带动造船业,将开罗这座城市建设成现代化的建筑,航运和墓穴 中心。

那么,金字塔到底是不是奴隶造的?沉默的石头不说话,它们是知道的,然而,它们缄默。

我来推理下:

有好事的圣经学家指出摩西的《出埃及记》(是摩西的哦,不是我的)发生在公元前1440年(厉害哦,这么久远的事情居然精确到年)。

《圣经》又说,此时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结束了埃及法老对他们长达100年的奴隶统治。就是说公元前1540-1440年,以色列人是埃及人的奴隶(此行看的神庙大部分建于这个年代,原来都是以色列奴隶建造的)。

根据社会学所教我们的,人类社会先有奴隶社会,再有封建社会,那么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00年-2500年,早于摩西1000年,此时的埃及应该是奴隶社会吧,所以我比较相信金字塔是奴隶建造的说法。

金字塔其他的谜更多了,比如四个面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周长跟赤道长度的关系,三座金字塔排列和猎户座的关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有些人不愿意相信古埃及人的智慧,把这一些归于外星人,好像现代人做不到的古代人就一定不能做到。其实我相信人类发展历史上,很多文明,很多知识遗失了,遗失就遗失了吧,没啥好奇怪的。

终于到达金字塔了,震撼,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我的语文没学好,不知道如何表达那种震撼,总之很震撼就对啦!

石头,花岗岩,土黄色,200万块,每块高1米4,重2.5吨(一般的轿车是1吨多一点),堆积起来,烈日下,高高耸立。

这,就是金字塔,10万劳工花了20年的作品,尼罗河西岸,遗世孤立,4500年。

三座金字塔在沙漠中排列,雄伟,高大,沉默,孤寂,庄重。。。。。

斯芬克斯神秘,傲然,伟岸,深情。。。。。

不怕别人骂我妄自菲薄,我坚决认为金字塔比我们的长城更伟大。

是的,长城很长很长,爬长城很辛苦很辛苦。但是就建筑而言,长城并没有什么奇迹可言,多花点人力物力和时间就是了。

但是金字塔的每块石头,这么大,这么重,如何搬运,如何堆积,如何粘合,没有起重机的时代,靠奴隶?靠公牛?我无法想象,更何况,金字塔比长城早了2000多年。

金字塔内部另外买票,100埃镑,导游劝我们别去,空的,东西都到博物馆了。

爬了几块石头,烈日下,很累,很热,就没多爬。回来后有人问我有没有爬到金字塔顶部,呵呵,我相信正常人(国家一级运动员除外)都是不可能有体力爬到顶部的。

跟团旅游购物是必须的。

大学时代,钱包很苗条,跟团旅游,导游带我们去购物,我对导游咬牙切齿,导游对我苦大仇深。

后来,钱包渐渐丰满,却依旧不喜欢旅游购物,特别是在国内旅游,貌似琳琅满目的商品大部分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上的便宜货,放着好看,买回家没几天就成了垃圾。

埃及旅行的行程上有两个购物点,一个是纸莎草画,另外一个是香精,都是国内没有的东东,值得期待。

有团友向阿巴斯提出要购买埃及棉制作的衣服。导游和领队商量,领队让所有团友签字同意(携程的管理不错,表扬下),这样就多了一个购物点。

从金字塔出来,开始购物。

第一站,埃及棉。

导游阿巴斯大声说:“这个是行程上没有的购物点,如果有朋友没兴趣的话不用进去,在车上坐着没问题。”

到达店中,阿巴斯坐着,悠闲的喝茶,完全没有国内大部分导游那种猴急的表情。

旅游购物中导游拿回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潜规则,但是阿巴斯这样的气定神闲让人欣赏的同时也感到埃及的商业气味不如国内浓重。

埃及是干旱燥热的天气,适合棉花生长。埃及棉又白又细又长,光泽又好,是公认的全世界最好的棉。

进入商店后,我试穿了几件不同的衣服,可惜大部分都比较大,不适合东方人的身材,也许光顾这里的欧洲人比较多吧。

最后千挑万选,买了两件T恤,各100埃磅。回国后穿上,棉的确是好棉,很细很柔,但是衣服的制版不尽如人意,和名牌T恤相比,显得有些不足。

第二站,莎草纸画。

纸莎草是一种草,做出来的纸叫莎草纸,在莎草纸上画的画叫莎草纸画(怎么有点绕口令的感觉哈)。

莎草纸的英文叫Papyrus, 纸张的英文叫Paper,据说Paper 的词源就是Papyrus。所以英文中纸的表达是由莎草纸而来,那么影响西方世界的到底是莎草纸还是蔡伦的纸?

莎草纸技术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蔡伦造纸术诞生于公元107年,晚了整整3000多年。

小学课本讲“四大发明”的时候连提都没提到过早于蔡伦3000多年的莎草纸,好像莎草纸根本不存在,如此视而不见是啥道理?

莎草纸在法老时代(公元前3100年到前332年)就从埃及传播出去,影响古希腊和地中海文明,甚至远到于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蔡伦的造纸术于公元751年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整整晚了1000年。

身为中国人,我相信“四大发明”很好很强大。但是“行万里路”也很重要,给了我一个更大的视野。

店员先介绍了莎草纸的做法。把纸莎草切片,井字型排列好,压紧,榨干,晒干。

买了几张莎草纸画,共花了300埃磅,平均每幅60埃磅。仔细看看,这些画真的是人工画上去的,不是印刷的,这个价格算是很合理了。

回来后照着样子临摹了一幅,大约耗时4个小时,当然,我水平比较菜鸟。

第三站,香精

埃及的香精70%出口到法国,法国人用不同的香精加酒精调兑成高级香水,售价不菲。

香精店里,销售人员先是介绍各种法国香水所使用的香精原料,然后给每个顾客试用一下该香精。听他的口气,大家花钱买名牌香水是被宰了,因为香精的浓度是香水的20倍,法国人剥削了埃及人,也宰了全世界的消费者。

香精的售价是1美元1毫升,最少得买30毫升,也就是30美元起卖。

我没有买。理由是,30美元可以买一小瓶法国香水,名牌,质量有保证,这里的香精是零卖的,灌到小瓶子中,看上去很不正规。另外,我不太可能去买酒精自己调兑,比较费时也没这个闲情。

法国人剥削了埃及人?可能,但是,这也告诉我们,做低端制造业是没有出路的,永远会被研发,设计,营销等产业链上游所剥削。

香精也好,埃及棉的T恤也好,都是好东西。可是光原材料好,而不注重加工,设计,营销等工作,低端制造业只能靠压低成本来竞争,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就好像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一样。

买完东西,吃完晚饭,已经是晚上的8点,导游说:“现在是晚上了,应该不堵车,开回酒店休息,大约要20分钟左右。”

结果,20分钟变成了1小时20分钟。

中国的交通法规针对的是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三种情况,埃及的要多两种:动物和动物拉的车(算非机动车吗?)

一只驴子发飙,阻碍交通,造成两车追尾,警察来了,也不疏散车辆,笃悠悠的做笔录,就在路中央。然后我们的车龟爬,爬呀爬,1个小时20分爬到酒店。

4月3日,早饭后去参观萨拉丁城堡和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萨拉丁城堡的历史:

公元10世纪开始,埃及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阻碍了基督教东扩,阻挡了基督教徒到圣城耶路撒冷朝圣。

(公元640年阿拉伯人已经赶走了罗马人,占领埃及,所以此时的埃及已是彻头彻尾的伊斯兰国家),

1096年起,罗马教皇在之后的200年间总共发起八次十字军东征"圣战"。

(你不让我朝圣,我就打你,当然也得顺手牵羊带走点财宝哈。)

1164年至1169年,埃及被十字军占领。

(怎么和几次中东战争一样的没出息?)

而后,一个英雄,萨拉丁,击退了十字军,保全了开罗。

(埃及人民翘首期盼,终于等到了救世主。)

1171年,战争胜利后,萨拉丁废黜当时的法蒂玛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自任第一任“苏丹”,建萨拉丁城堡作为自己的皇宫。

(我打赢了嘛,打赢了我当然要做皇帝咯,打赢了难道还让你继续做皇帝我做大臣?篡位?哼,我不会是历史上的第一个,也一定不是最后一个。)

不过,现在的萨拉丁城堡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这段历史,而是因为《007》系列是有一集是这里取景的。呵呵,好莱坞的影响远远大于历史知识啊。

萨拉丁城堡不对游客开放,只能在外面看看。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就在萨拉丁城堡旁边,建于1830年。

这座清真寺是标准的土耳其建筑,仔细看看简直就是土耳其蓝色清真寺的山寨版。埃及怎么会有土耳其建筑呢?

原来,19世纪初的埃及已经沦为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统治了,所以建筑就是拜占庭风格。

(埃及是个大舞台,统治者你方唱罢我登场)。

此时的埃及总督叫穆罕默德·阿里(已经说了阿拉伯人不是叫穆罕默德就是叫阿里,这个人倒好,两个名字加在一起用),这个穆罕默德·阿里于1849年死在这里,所以这个清真寺就以他命名了。

进入清真寺是有着装要求的,穿短裙或袒胸露背的女子会被要求披上他们准备的绿色长袍,这个长袍又旧又破,估计很多游客穿过,也不洗,看上去挺恶心的样子。还好还好,我穿的T恤和长裤,不用麻烦。

另外一个要求是脱鞋,这个我有心理准备,在马来西亚的清真寺,泰国的寺庙都要求脱鞋的,没啥,脱就是了。

然而,在马来西亚和泰国,需要脱鞋的地方,要么人少,鞋子就放在门口;要么人多,有专门的鞋子寄存处。埃及则不一样,这里人多,鞋子不能放在门口,会被偷,但却没地方寄存,游客必须把鞋子拿在手里,搞笑吧?

好啦,我看到很多很多人一只手拿着一双鞋子,另外一只手拿着相机拍照,卡片机还好啦,单反就辛苦咯,呵呵,简直就是锻炼哈。

有办法解决吗?有。你可以不脱鞋,穿他们的鞋套进去。鞋套就是那种蓝色的,一次性的,参观名人故居或者样板房的时候使用的。一双鞋套多少钱,当然又是“one dollar”。

观察了一下,这双鞋套是重复使用的,后面的游客用前面游客脱下来的鞋套。

我来计算下,以一双鞋套平均0.05元人民币计算(这个是淘宝上的价格,成本价更加便宜),一双鞋套使用三次的话,利润率就是:

(1×6.8(姑且用这个汇率)×3-0.05)/0.05=40,700%

这个世界上除了军火和毒品,还有什么东西一本万利?答案是:埃及的鞋套。

当然咯,我们中国人多精明,怎么会上套?花钱买鞋套的都是欧美人。

清真寺内部金碧辉煌,然而伊斯兰教是不拜偶像的,所以这里没有神像或菩萨,教徒们就席地而坐,听阿訇讲经。

导游阿巴斯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让我们围坐起来,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伊斯兰教的知识。

首先,伊斯兰教徒每天要祷告五次,每次4分钟,与安拉交流,跪拜的方向是麦加。

(大学里面曾经看到过阿拉伯留学生祷告,都是朝西跪拜的,那时候还以为伊斯兰教祷告就是朝西的,呵呵,其实在中国才是向西,在埃及就是向东啦。这次纠正了错误认识)

伊斯兰教徒认为富人应该向穷人施舍,施舍的尺寸是收入的2.5%(比基督教的什一税轻些哈),无论被施舍者还是施舍者都认为这是一种荣耀,所以被施舍者也可以索要。(哈哈,原来无处不在的“one dollar”背后是有宗教教义支持的哦)

在身体健康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一生中到麦加朝觐一次。(和藏传佛教有相似之处嘛)

每年有一个月要斋戒,白天戒食戒饮戒欲,晚上开戒。(基督教也有禁食的说法,传说耶稣就是禁食30天后悟出的神的真理。看来伊斯兰教在这方面和基督教又有相似点了。)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伊斯兰教是不传教的。如果你有兴趣,教徒和阿訇有义务教导你。但是如果你没兴趣,伊斯兰教徒是不能向你宣传自己的教义的。这就是解释了为什么中华大地上有这么多天主教或基督教传教士留下的痕迹,但从没听说过伊斯兰教徒来传教的。

一直以来,对于伊斯兰教我都有一些恐惧的感觉,因为太多的恐怖主义是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发起的。就在到达埃及的当天,俄罗斯地铁发生爆炸惨案,作案者是被成为“黑寡妇”的车臣伊斯兰教极端分子。

于是我问导游,对待美国和以色列,埃及人是什么态度,对于“911”事件他们是否感到庆幸?

阿巴斯回答说,《古兰经》里要求打仗时不得杀戮妇女,孩童,老人以及大树,所以,对于杀及无辜的“911”事件,真正的伊斯兰教徒是很不齿的。

阿拉伯世界和美以历来有仇恨,但只是仇恨政府,对于美国游客,还是欢迎的。(当然咯,无论埃及如何仇恨美国,对绿色的美钞还是喜爱有加的嘛。)

我于是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对于哪种宗教而言,自称是信徒的都有三种人:

第一种,真正的信徒,虔诚诵经,虔诚礼拜,真心忏悔,真诚拜神。对于这种人,我一直是很尊敬的。他们或献身慈善事业,或积极传播教义,或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他们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一群人。

第二种,把宗教当作贿赂的,就是周立波说的那种给菩萨500块,问菩萨要500万的人。我相信这种人其实是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不过,这些人对社会没什么危害,菩萨也好,上帝也好,安拉也好,都不会愚蠢到收受他们的贿赂。就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贿赂美梦中吧。

第三种,极端宗教分子,利用宗教的外衣,干出令人不齿的勾当。古有十字军东征,今有伊斯兰教恐怖主义。他们或者根本不信仰宗教,或者走火入魔,他们泯灭良心,违背道德底线,这类人是最可怕的。

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或许,宗教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伊斯兰教也许不是那么恐怖的。

反观现代中国,人们要么信仰缺失,要么只信仰金钱。二奶,富二代居然成了羡慕的对象,获得金钱的同时失去的是灵魂,那才是真正可怕的。

(未完待续)

大量照片见本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e0550100i9zg.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e0550100iek0.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e0550100ig6x.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e0550100ii56.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e0550100ik5e.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e0550100imai.html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411-r1290369-journals.html23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