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遇见未知的未知 |
遇见未知的未知 |
2011-06-01lvping.com |
去吴哥的前一晚,回家的路上,我忽然和蚂蚁说:老公,我怎么觉得这么心虚呢?好像什么都没准备就出发了。一切的未知不管是惊艳还是惊吓,是意外还是意料,不可预知都让它有了新鲜的可能,如此想来,没有充分的计划反而会为遇见惊喜埋下潜在的伏笔吧。 建筑风光篇 —— 未知的风景 在这场旅行之前,对吴哥的了解仅限于看过几篇游记和照片。至于神秘的国度,古老的传说,只是模糊的概念。浅薄的意识里甚至有些质疑,一座座寺庙会有什么看头呢?不过某些地方,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它从里至外散发出来的魅力,吴哥便是如此。 神殿佛舍 —— 时间的辙痕 吴哥一直是摄影爱好者的圣地,既有恢弘的气势,又有细腻的雕刻;既有沧桑的斑驳,又有存留的温婉。 Angkor Wat一直是吴哥建筑中最耀眼的一座。即使在图片中见过无数次,即使施工的遮挡破坏了完美的造型,它的芳容也足够令人赞叹。这个季节南侧的水塘已经干涸,北侧的池水成了拍摄倒影的唯一选择。 Angkor wat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高棉寺庙布局,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的须弥台组成了一层比一层高的祭坛,象征着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的护城河则象征着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阳光在回廊里留下一道道影子,仿佛一条穿越前世今生的时空隧道。 七个一组的窗棂木柱与蛇栏杆上的七头蛇呼应,象征着才会,连接天堂和人间。走在其中,你也成了风景。 巍峨的主塔楼寂静矗立,偶尔有鸟儿飞过。这种鸟的翅膀有一圈白色的羽毛,展翅时会瞬间形成一条几近圆圈的白色弧线。 与Angkor Wat建筑风格相似的还有卜里卢,东美朋等,尽管它们的规模较小,却也有着祭坛+高塔的递进结构。祭坛的台阶窄且陡,大多数时候都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到顶。 卜里卢的五座莲花形宝塔,由于时间久远,塔顶长着茅草,有种苍凉而古朴的气质。 东美朋的石象,这两只保存得最为完好。它的耳朵好像正在扇动,很是形象。 与石头垒筑的寺庙相比,女王宫和喀拉凡庙(Prasat Kravan)则是另一类风格。红色砂岩的材质,使它们有一种温润婉约的特质。尤其是女王宫,造型小巧而精致,还有繁复细腻的浮雕,令人流连。 你见或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还有处有意思的地方叫做回音塔,塔普伦,小吴哥,以及圣剑寺都有。站在塔里某个位置,用力拍胸脯时会产生宏亮的回声,站在塔内其他地点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很是神奇有趣。每当见到有人站在塔里做猩猩捶胸状,便知这又是个回音点。 (回来后特意重温了一遍曾经读过的几篇游记,发现了好多亲切的地点,甚至还有熟人。不过由于遵循的书不一样,很多地点的中文音译并不相同。为了不混淆,特意淡化了各个寺庙的名字。对于去过的人来说,不说是哪儿也知道那是哪里,对于未去的人来说,说了是哪儿也未必记得住那是哪里。只有真正经历,才会做到把文字的表述物化成心底难忘的影像。) 高棉微笑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四面佛是吴哥建筑的另一特色。吴哥大城的四个门楼都是四面佛的造型。 最著名的是巴戎寺(Bayon),寺内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塔身都是四面佛像。这些面庞粗看相似,细端则发现他们的表情有微妙的不同。 无论身处寺中的任何角落,都有一尊带着微笑的佛陀或温柔或宽厚,或神秘或亲切地注视着你。他们见证了无数次历史的变迁,参阅过沧海桑田的轮回,这永恒的笑容里蕴藏着一种眷顾众生的慈悲境界。 那日傍晚在巴戎寺外,有三个喇嘛撑着伞走来走去。桔色袈裟和深色的四面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班蒂喀黛(Banteay Kdei)的门楼也是一座小四面佛。它坐落在皇家浴池的对面,在波光粼粼的映衬之下,颇具玲珑之态。 木石交缠 ——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在吴哥寺宇中还有一种很奇特的景观:木石交缠——树根茎干与石制建筑纠缠盘结在一起。 那些粗壮的大树由一颗不起眼的小种子开始,历经数百年的生长,深稳紧密地缚住神庙,让枝干有力地向天攀升,而那些粗壮发亮的根茎,有如可伸缩的手臂,绕过梁柱、伸入石缝、绕进屋檐、裹住窗门。木与石仿佛不可分割的情侣,互相交错紧紧相缠,这场旷世之恋延绵多个世纪,实在蔚为奇观。 木石交缠的场景在塔普伦和圣剑寺最为普遍。另外塔颂寺的北门也有一处。 日出日落 —— 华丽邂逅 这次旅行的节奏很轻缓,只早起看过一次日出。日落倒是去了三个不同的地方观赏。干季的暹粒少有雨,每日都很晴朗,太阳也算配合,在各个地方都很规范地露了脸。 经过了前两天的铺垫,第三日才跑去看小吴哥日出。五点半进院子的时候天很黑,空旷的场地能看到满天的繁星,Angkor wat只有隐隐约约的影子。东侧的天空有一颗又亮又大的星星特别惹眼(蚂蚁同学说是木星),后来它成了当日比太阳还抢镜的角色。 快六点的时候,人愈发多起来。我忽然发现自己左右后方都是说中文的游客,看来还是中国人民最勤劳,起得了早,吃得了苦。最初小吴哥的上空有一道像银河一样的细细丝带,天渐明时,这条丝带也越来越长,最后泛起了浅浅的绯红。 那天的日出不算很成功,四周几乎大亮了,太阳还躲在小吴哥的后方。想象中的朝霞映新日并没有出现。太阳最后跳脱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初升的形态,而是有些刺眼了。莫非季节不对,还是说Angkor wat日出本就如此呢? 相比日出,Angkor wat的日落更让人惊喜。夕阳照耀下的佛塔呈现出一种柔和温暖的浅橘色。轻柔的光线拂过的每个角落都沾染了温润的气质。 而背靠落日的这座藏经阁,更与流光溢彩的晚霞交相映衬,形成了强烈震撼的对比。巴肯山日落与Angkor wat日出一样是游览吴哥的必选项目。下午五点半,正对太阳的山头台阶上已坐满游客,只等太阳矜持地慢慢下落。 那天的地平线之上有一片厚重的云层,太阳一点点被它遮盖,正当我以为它就会这样落幕时,却发现云层之下露出来一小段红半圆,接下来的场景颇像一次倒置的日出,太阳从云层中渐渐涌出,再缓缓向地平线挪动。 忽然,一架飞机如同一支慢镜头的丘比特之箭,穿过正在降落的夕阳,此景让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在照片里飞机只是一个小小的黑点。太阳落山,新月便露了头,小小的犹如一颗星星。 第三天的傍晚,去洞里萨湖看日落。虽然湖水的水质乏善可陈,沿途却也见到了很多新鲜的场景:水上篮球场,水上教堂,甚至还有水上猪圈。 有一些小快艇跟着游船行进,靠近时一个挎着篮子的小孩会从小艇跳到船上,进行货物的兜售,身姿灵巧得如履平地。还有一些小娃儿自己坐在脸盆里,用手划桨四处游走,很有意思。 五点半过,太阳开始渐渐下落,光芒从身下的云彩晕染开来。这一日傍晚的最后定格像一幅沙画作品。天空是背景,云彩被温柔随意地涂抹成一道道飘逸又不规则的抽丝。太阳是画中的主体,而霞光则是无可或缺的映衬,它们活跃了整幅图的氛围,让夕阳也有了一种欣欣然的气息。 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只看图片,而不知道拍照的时间,该如何分辨日出日落呢? 宗教文化篇 —— 未知的故事 在去暹粒的飞机上,我把蚂蚁同学为这次旅行准备的参考书阅读了一遍,读毕几乎没留下任何印象。那时我不曾料想这本书竟会对将来的旅行非比重要。 除了在游览各寺庙时提供介绍,此书最关键的作用在于观赏壁画时的对照功能。即使是按图索骥,照猫找虎,也有一种寻找发现时的惊喜,而这种惊喜是跟随导游,被动接受讲解所无法感受的意外快乐。在一路的找寻和对照中,那些古老复杂的神话故事变成了比文字更鲜活的形象记忆。 Angkor wat第三层回廊的外层刻满了精细的浅浮雕,若把它摊开来看,是一幅长600米,高约2米的惊世巨作。这里的壁画主要描绘了印度史诗里关于毗湿奴及其多个化身的故事。 这里最吸引我的是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在某处行军场景中,一个步兵的头上有只松鼠。这个松鼠的样子又淡定又可爱,倒是把后面的两个士兵惊了一跳。据说刻意描画这个松鼠是为了表明士兵们在树林里行军。吴哥的壁画很擅于用暗示的方式来交代背景。 《搅拌乳海》是最为出名的一个印度神话。传说善神和恶神(阿修罗)为了得到长生不老的甘露,一起合作,把蛇神盘在曼陀罗山上,并分执蛇神的两端,把曼陀罗山当做搅拌棒,共同搅拌乳海,还请来毗湿奴化作神龟将山驼在身上。经过千年搅拌,乳海终于蒸发殆尽,出现了包括阿普莎拉仙女在内等十四种宝物。而长生不老甘露最初出现在阿修罗附近,毗湿奴立刻化身成美女吸引了阿修罗们的注意,众善神趁机夺得甘露,纷纷饮下。 一直以为“搅拌乳海”的知名是因为它表现了善恶之神难得的合作精神,谁知这个故事的结尾竟是神祗用计欺骗了可怜的阿修罗们。嗨,这不是红果果的利用人家嘛,有违善神之名啊。 Angkor Wat这幅壁画的一大半被施工区域覆盖,很可惜没能看全。 相比Angkor wat关于史诗的浅浮雕,巴戎寺第三围外侧壁画的主题则是有关史实战争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于我而言,这些画面比神话故事更加生动亲切。 《御驾亲征》里,骑大象的将军前方有只可爱的小猴儿,有没有孙悟空的架势? 这一段更为搞笑。一个妇人的篓子里钻出一只乌龟,而调皮的乌龟玩性大发,一口咬住前方士兵的屁股。可怜的士兵痛得忍不住回头怒目而视。 梳着发髻的中国人跑来做生意。 一个妇女头靠着篓子睡觉,结果小偷掀开篓盖,准备偷东西。 战争胜利了,大家开始庆祝,展开了斗鸡,斗猪,下棋,各种娱乐活动。甚至还有杂耍。 女王宫的浮雕细腻清晰,只可惜只能远观,无法近摩。这里的浮雕主要是印度神话里的人物,位置在各个门楼的门楣和三角楣上。 除了故事的主要人物,还配以繁复织锦般的花纹,以及装饰性的角色。 这副门楣讲的是恶魔拉伐那(下面那个十首二十手的怪物)打算挑战湿婆,用巨大的力量摇撼湿婆所住的凯拉萨山。而湿婆也不是好惹的,他一手抱起害怕的妻子,用脚趾踩地,结果拉伐那就被困在凯拉萨山之下(这跟如来囚禁孙悟空有点像啊,只不过一个用手,一个用脚)。 吴哥大城的各个城门之外,护城河上的两侧是蛇形栏杆,上面还雕饰着两排拔河状的人像,这也是“搅拌乳海”的故事。一侧为善神,一侧为恶神(阿修罗)。 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除了头饰的区别外,善恶神的面容,表情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分别:善神的眼睛形状是正常的丹凤眼,而恶神的眼睛则是两颗鼓鼓的圆球;大多数善神的表情是微笑,不笑的善神面目也比较端正,而恶神的表情都没有笑容,如若不是凶恶状,就是傻傻的痴呆状。 阿普莎拉篇 —— 未知的仙女 或许是受了参考书的影响,这一路上,我们对吴哥各处的阿普莎拉都很留意。阿普莎拉是“搅拌乳海”过程中共同创造出的美丽“生物”。这些美丽仙女的主要职责是为神明服务,以舞蹈娱乐众神。在各个寺庙的跳舞大厅里,我们可以看到石柱上阿普莎拉翩翩起舞的形象。 除此之外,她们也出现在窗边,回廊的各个角落。 在不同的寺庙,阿普莎拉的造型也颇有不同。Angkor wat里的阿普莎拉造型华丽,连发型样式就有三十多种。另外她们还成群结队地出现,这在其他寺庙里是极其少见的。 三人组,四人组,甚至还有五人组: 两组手挽手的仙女Twins。阿普莎拉相互间的亲密动作也是比较少见的。 塔普伦有一位特别的阿普莎拉,她躲藏在树洞里,调皮地向外张望。 还有一个生气嘟嘴的阿普莎拉,好像和旁边那位笑眯眯的阿普莎拉吵架了不开心。 各种照镜自赏的阿普莎拉。 各种轻抚发辫的阿普莎拉。 零碎拾遗篇 —— 未知的际遇 暹粒机场出入关索贿严重。进出都遭遇到,或暗示或明示。不过直接拒绝后倒也没有进一步的为难。柬埔寨人民很瘦,马路上连微胖者都难觅踪影。柬埔寨的小孩都有着长而翘的睫毛,细而疏的软发。在景区内外,会遇到很多追着游客卖货要东西的孩子,他们说着流利的英语甚至汉语,表达的是同一个内容:我需要钱上学,请帮助我。 暹粒的街上有很多tuk-tuk车,停在街上招徕顾客。如果去吴哥窟游览,可按一天或几天的价格来谈。每到不同的景点,司机会讲好他在哪里等。这次买了当地的电话卡,结果只用过两次,一般来说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车。 在吴哥的最后一个下午,去参观了当地的工艺品学校。这里是联合国为帮助柬埔寨平民自力更生而成立的教育机构。以乡村贫民为主要对象,教他们学习一些传统工艺技能,包括木雕,石雕,漆器,丝织,丝绢画,版画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复杂精细,作品自然比老市场卖的工艺品要精致很多,价格也要贵一些。 工艺品学校的院子里有一座石雕的小象,盘腿打坐,腆着肚子,手托长鼻,可爱到不行。在各个工艺品店铺搜寻这种姿态的石象均未果,颇为遗憾。 在参观Angkor wat的时候遇到给小孩子剃度的一幕。 三个喇嘛坐在佛像前咕噜咕噜念着经,对面的三个孩子身穿同样的金色服装,双手合十,跟着默念。 后来,一个头顶留着一撮长发的小男孩被妈妈领出来,接受剃度。并不了解这是怎样的仪式,小男孩虔诚安然的表情倒是让我印象很深。 在塔普伦的某个角落看到这样一只气势威武的蜘蛛,鲜艳的颜色,霸气地占据在网中央,八只脚上还有像弹簧一样的东东。回来后看照片又发现它的背部似乎有一个人脸状的符号,真是神奇。 严重推荐老市场,吃饭购物都比外面便宜很多,而且还有free-wifi。附近的massage价格也不贵。 关于柬埔寨的吃食,最喜欢的还是水果shake,鲜果榨汁混合牛奶冰沙,口感非常爽滑浓郁。不过不同的店铺质量会有所区别。 此次游览的路线非常随性,并不具参照作用,还是简单记录下: 第一日:喀拉凡(豆蔻寺Prasat Kravan)-> 皇家浴池(Srah Srang)+班蒂喀黛(Banteay Kdei) -> 塔普伦(Ta Prohm)-> 塔玛嫩(Thammanon)+周萨寺(Chau Say Tevoda) -> 巴戎寺(Bayon) -> 小吴哥(Angkor Wat)日落 第二日:卜里卢(Pre Rup)-> 女王宫(Banteay Sri)-> 东美朋(East Mebon)-> 塔颂寺(Ta Som)-> 盘蛇寺(Neak Pean)-> 圣剑寺(Preah Khan)-> 十二生肖塔(Prasat Suor Prat) ->象台(Elephant Terrace)-> 空中宫殿+王宫(Phimeanakas & Royal Palace)-> 巴肯山(Bakheng)日落 第三日:上午 —— 小吴哥日出+壁画游览 -> 重游塔普伦 下午 —— 洞里萨湖日落 第四日:上午 —— 重游圣剑寺 -> 重游巴扬寺,下午 —— 工艺品学校参观 -> 老市场购物+massage+无线微博。 后记 —— 未知的总结 这篇游记写了很久,妄图客观描述,却又显得平淡缺乏热情。完成前面所有的文字和插图后,依照惯例最后的最后会来一小段无病呻吟的感叹。那么就从题目开始吧,它始于一本书的名字《遇见未知的自己》。每一次出发都是一场未知的遇见,正如那则广告所说:旅行让我们看到世界,更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你看见了吗? (更多图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34ae20100obx9.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34ae20100oeqk.html)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599-r1324914-journals.html1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