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十九):乌兰巴托日记②11月2日博物馆藏有常家“大珍玉”印章 |
[游记](十九):乌兰巴托日记②11月2日博物馆藏有常家“大珍玉”印章 |
2007-07-30 baidu.com |
乌兰巴托的早晨阳光灿烂。上午9:30,一行人赶到乌兰巴托城南一个叫“zaican”(音“翟善”)的小山上。山顶建有一个纪念台,画有众多人物的弧形圆壁高悬,拱卫着纪念台中心的火炬。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乌兰巴托市。极目远望,乌兰巴托南北两面连绵起伏的群山在阳光下一览无余。山脚下,缓缓流动的图勒河如一条玉带沿城而过,其上一座立交桥将城市东西分隔开来。道尔吉介绍说,桥的名字叫“和平桥”,是中国政府早年间援建的,前段时间刚修缮过。 昨晚分析研究一番,决定今天重点到蒙古国民族历史博物馆寻访。博物馆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是一座朴素庄重的长方形建筑,与著名的苏赫巴托广场、议会大厦仅隔一条马路。与国内的布展方式类似,展览从史前时期开始,到近代结束。我们注意到,在四层楼的各个展厅内,有中国印记的文物并不多。到三层的东展厅,才看到一枚唐开元通宝,之后又见到些翡翠嘴的旱烟杆、鼻烟壶之类。其中旱烟杆和蒙古族的腰刀火镰并列放着,对比之下令人玩味。蒙古民族服装的专题展览中,诸多衣服上绣喜字的带子、“寿字不断头”图案等,一望便知是中原服饰风格。 “这里有汉字印章!”一声轻喊打破博物馆的静谧。闻声过去,发现三楼西展厅西北角的一个展台里,七方印章一字排开。印章大小不等,辨别良久,并参考拓片,七枚印章的材质和内容大致如下(从右至左):1、长方形木章,“大珍玉”;2、木立章,“德泰公记”;3、木立章,福星图案;4、直钮铜章,蒙文;5、长方形木章,“杨纪”;6、木立章,“光绪”;7、青白玉章,从拓片看既似图案又似草字。七枚章材质有玉、木、铜三种,仅木章就有五枚,或乌木或红木,其上残存的红色印泥清晰可见。引人注目的是,印章上方有两本厚厚的账簿,账脊上用毛笔写有“中华民国九年”、“正月”、“十二月”字样。账本长约一尺,宽半尺,厚寸许,下衬红布与竹编组成的包裹皮,显然账簿的主人对其十分看重。 一阵惊喜涌来:凭直觉,这一定是当年晋商在乌兰巴托经商时的遗存!特别是“大珍玉”的名称,似曾相识:难道这枚外表普通的木章,是著名的榆次常家“玉字连号”商号曾经使用过的? 展台左侧,是一块石碑样的东西。定睛一看,先前的惊喜变成了狂喜:居然是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凯旋前的亲笔勒铭! 可以说,漠北旅蒙商的起源和一些知名晋商的发达,得益于康熙皇帝的这次亲征以及随后他允许汉人入蒙的开明政策。旅蒙商在库伦经商,正是始于清康熙年间,最初仅12家,均为晋商。到民国十二年时,仅设在库伦东营子的“西帮”大商号,就达到333家,且多为大宗批发,所运货物以茶烟酒为主。这块刻石与可能是晋商辉煌时期的商号使用的印章比肩而邻,还有什么安排比这更巧妙、更意味深长呢? 令人兴奋的发现接连不断。作为博物馆的标志性藏品之一,馆外平台左侧有一口锈迹斑斑的古钟,走出博物馆细看时,发现它居然出自山西人之手!“山西丰镇府顺城街广明炉吉日造”,“大清光绪三十年立”,“执事人刘秉元”等字样,都传达出一个信息:如今的乌兰巴托,当年的“大圐圙”,确凿无疑是晋商活跃并称雄一时的地方。 晚上回到住处立即查阅资料,果然,在《晋商研究》(刘建生等著)一书中,明确记载“大珍玉”即榆次常家“玉字连号”之一。其与“大升玉”、“独慎玉”、“大德玉”、“大美玉”、“大泉玉”等“玉字号”一道,构成了榆次常家从库伦到恰克图、莫斯科进行国际贸易的“舰群”。 在晋商中,常家以开布铺起家,获得厚利后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晋商中,经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首推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150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被称为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 如今,榆次车辋村尚留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常家庄园。但常家后人是否知道,在数千里之外的蒙古国,有一枚“大珍玉”的印章 |
转自:http://hi.baidu.com/yrb8040/blog/item/d5bea3ef5599c816fdfa3c9f.html2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