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浅谈卫拉特蒙古多元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

[游记]浅谈卫拉特蒙古多元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

2008-05-22    sina.com.cn

浅谈卫拉特蒙古多元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_民间工艺品_博宝网

2008-02-06 08:58:00

大中小

标签:娱乐活动杂谈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 新疆阿拉尔 843300)

作者简介:秀梅(1978 - ) , 女, 蒙古族,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摘要 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民族进行文化交流而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卫拉特蒙古文化。其中宗教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本文主要从卫拉特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中的信仰习俗和节日庆典中的游艺习俗等方面论述了卫拉特蒙古多元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卫拉特蒙古; 多元宗教观念; 表现形式; 区域特色

卫拉特蒙古(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蒙古族)先是信仰萨满教,万物有灵,祭拜“翁衮”(蒙古语)
。元代忽必烈开始推崇藏传佛教的噶玛派,并在统治者中得以传播,当时也曾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不过基本在贵族中传播,民间并没有太大影响。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和四部盟主拜巴格拜(赛音特勒斯墨日根特穆纳)
,倡导崇奉藏传佛教。派使迎请察汗诺门汗到卫拉特蒙古地区传教。于是一部分王公子弟和牧民的孩子皈依佛教前往西藏当喇嘛。其中一部分牧民孩子是侍从同往西藏的。17世纪中叶,固始汗?拜汗巴格斯的弟弟图鲁拜琥主持“丘尔干”,做出决定援助藏传佛教格鲁派。尽管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势力日增,但是萨满教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广泛流传在卫拉特蒙古民间,与藏传佛教格鲁派之间进行殊死争斗。在阿布迪卡卡迪尔?伊南的《萨满教今昔》中这样记载“土尔扈特有个亲王喇嘛命令把翁衮搜集起来,当众放到火中烧掉。但是蒙古人又做了新的来代替被烧掉的。镲将喇嘛们从西藏带来的佛像同萨满们所做的翁衮并排放在寺庙里。”[
1 ]

卫拉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在1640年王公联席会议中制定了《察津?必齐格》(《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
,法典针对当时萨满教还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制定了取缔萨满教偶像翁衮的内容。卫拉特蒙古
贵族用法典来扶持藏传佛教的发展,但是在卫拉特蒙古人信仰中整体蒙古人的原始崇拜和萨满教的遗
迹仍然存在,或与藏传佛教的某些仪式融为一体。卫拉特蒙古人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的不断的斗争和
妥协中形成了卫拉特蒙古的多元宗教观念,这一多元宗教观念在卫拉特蒙古的民俗文化中体现的尤为
突出。

1 生活习俗方面的表现形式
藏传佛教传入后,顺应蒙古地区的具体情况,适应蒙古人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多元宗教特色。这种多
元宗教观念渗透到卫拉特蒙古人民俗生活文化的深层次,并彰显在卫拉特蒙古人的民俗生活之中。

在卫拉特蒙古人并不宽敞的蒙古包中有着井然有序的摆设,对着蒙古包的门摆放着一个柜子,柜子
上放置佛龛。佛龛中的佛是卫拉特蒙古人最尊贵的神。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有些卫拉特蒙古人家中,佛
龛的位置是在蒙古包的西北面,这是蒙古人对原始宗教萨满教“翁衮”信仰习俗的表现形式。只是随
着藏传佛教的传入,“翁衮”被佛像取代了。据调查,在青海海西蒙古人家中的佛龛,位置在正北面。
这说明海西蒙古人,视西北面为神灵的宗教观念被当地藏族崇尚帐篷内正北面放置佛龛的宗教观念所
取代。

在蒙古包的中央置一个炉灶,以炉灶为家庭中心。在卫拉特蒙古人心目中,火神是圣洁而不可侵
犯的。火崇拜观念在卫拉特蒙古人进行某种特殊仪式或用火净化不洁之物的活动中能够明显地体现出
来,比如在卫拉特蒙古吐尔扈特人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举行祭灶神活动时:

居时念祭火经,祈祷火神,将肉、奶油放入伙中,或供在灶旁。当天晚上还要迎送火神,全家人在蒙
古包外面,供上祭品焚香,点一捆柴草,扔进丝线绵羊脯,全家磕头,家长念诵,请火神:“上天奏美言,
下地保家安”等祈祷词。吐尔扈特人把火神当女神,叫“腾格里嘎林额格”(火神母)
,是光明、幸福、昌盛的象征;是消灭灾难,传承家业,净化万物的赐予者。[ 2
]

这是新疆吐尔扈特蒙古人原始萨满教火神崇拜观念的体现。在新疆巴音郭勒州,和硕特部的祭灶
活动是农历九月份,但是没有固定的日子,祭灶的时候请喇嘛念祭火经,祈祷火神。祭灶神是典型的萨
满教拜火习俗遗迹与藏传佛教灶神崇拜的结合性信仰。由此可见卫拉特蒙古人的日常起居的小环
境???蒙古包内具有了多种信仰的表现形式,也是藏传佛教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以后的多元宗教观念
的表现形式。

2 人生礼仪中的信仰习俗表现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生礼仪的信仰习俗,其中生育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最为重要。每
个民族的人生礼仪是本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观念的真实写照。藏传佛教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之
后,在牧民的日常生活习俗中,牧民迁移牧地、婚姻丧葬、生病、天灾、出门远行等等无不打上藏传佛教
的烙印。

卫拉特蒙古人民的人生礼仪和生产民俗被改变过程中,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宗教观念遗迹保
留下来,如卫拉特蒙古人的洗婴仪式即诞生礼。这一天各方亲朋好友汇聚一起,带着礼物,带着祝福赴
宴庆贺婴儿诞生。盆中盛水或茶水,有的水中放置羊骨、盐等预示某种意义。如:盐可以消炎,并预示
着婴儿长大成人后像盐一样有益于人民等等。洗婴儿的时候在脚底下放置两块石头,从佛教的伦理观
念来讲,这预示着婴儿长大成人后像岩石般坚强的意志和多行善事,为民效力,为国立功等。其实这一
人生礼仪习俗更能体现的是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观念?崇尚白色的习俗和岩石崇拜的观念。

卫拉特蒙古人的婚姻习俗中体现出本部族婚姻观念的写照,并且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搀杂着萨满教
原始崇拜和藏传佛教等宗教信仰观念的因素。在卫拉特蒙古人民的普通婚礼过程中就可以看到这些宗
教观念。如:甘肃苏北蒙古人家的婚礼分为提亲、定亲、送“祖苏”,婚礼仪式等步骤。男女方家长认定
婚事后由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如果允许婚事,便要定亲。定亲的时候男方家的父母或亲
戚带着哈达到女方家,商议婚事,还要请喇嘛选择吉日良辰。接下来就是送“祖苏”(意思为“胶”)的礼
仪。即男方家送给女方的哈达和一瓶酒及其他礼品,酒瓶颈上用红绳子系着绘有双鱼对嘴的方块形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6382c01008tbp.html41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