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86年10月1日,上午10时,我们赴四川考察城镇集体经济的7名同志在四川朋友的陪同下,首先沿幽静的山路来到二王庙。二王庙是纪念李冰父子的专祠,齐建武时(公元494--498年)建。自五代王建踞蜀之后,因李冰父子都相继被敕封为王,所以叫做“二王庙”。这里峰峦重叠,古树参天。整个建筑群面临都江,背倚玉垒山,随着地势曲折迤逦而上,殿宇巍峨,宝塔凌空,雕梁画栋,色彩鲜明。周围遍植花木,香楠、古柏、银杏,郁郁葱葱,使古老的建筑群保持着盎然的活力。庙内刻有许多治水经验和论述,是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科学总结。历代名家赞颂李冰父子的诗词歌赋、匾额楹联,琳琅满目。正殿李冰塑像,正襟危坐,手持绢图,仿佛治水方案已了然胸中;后殿塑像二 郎,手执铁锤,英姿勃勃,恰似劈山修堰。我们在二王庙前留影,二王的英姿也留在我们心中。 从二王庙下来,就到了安谰铁索桥。此桥位于都江堰鱼嘴,横跨内外两江,长约一华里,是沟通两岸的重要通道。此桥原以木为桩,以竹为缆,上铺木板,旁设翼栏,悬挂江心。登临其上,悠悠颤颤,如激浪飞舟,别有情绪。1974年为使桥更加坚固,已改为钢缆和混凝土桩。我们站在安谰桥上,都江堰风光尽收眼底。远处是岷江的外江,大坝外面,一片白茫茫的沙石,坝内江水汹涌。附近是由沙石筑成的“分水堤”。就是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脚下是波涛滚滚的内江,东面是“宝瓶口”----玉垒山被凿开的约二十米的缺口。“宝瓶口”是控灌成都平原的总进水口。为了不使过多的洪水及泥沙进入宝瓶口,还在“分水堤”下段修建了“飞沙堰”,让洪水及泥沙自动泄归外江。这三项工程的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自动排灌系统,既保证了灌溉,又避免了水患,从而使四川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2200多年里,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岷江,这条全长700多公里,原来由于上游山高坡陡,自岷岭雪峰汇集的百川夹带大量泥沙流入平原而造成河道淤塞的大江,终于被治理,造福于民,成为成都平原的“富源”。 我们在“飞沙堰”附近涉水来到离堆(即当年凿山引水凿离主山之丘)。此间孤峰突出,惊涛拍岸。瞻仰了离堆上伏龙观内的于1974年出土的李冰石像,游览了离堆公园,然后驱车直奔青城山。  未到四川,就听说“青城天下幽”。今日登临,果然名不虚传。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灌县城西南。从远外望去,青黛色的群峰环绕,宛如古代的城郭,故谓之“青城”。它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据说东汉顺帝(公元二世纪)时,张道陵曾上山结庐传道,并建立琉璃宝座,诛杀鬼魅,后来羽化成仙。这神奇的传说,给青城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我们乘车来到山麓,举目四望,群峰兀立,峡谷幽深。沿着梯道登临不远,就到了天然图画。这里悬岩壁立,溪水潺潺,险峰摩天,云霞缥渺。路旁都是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再往上走,就到了“天师洞”。天师洞原名黄帝祠,隋改延庆观,唐又改名常道观,俗称天师洞。它是一座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在雕梁画栋的三清殿内,供奉着道教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玉清、上清和太清的泥塑彩像,全身高大,神情肃穆,象征道法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三清殿后的岩壁洞中,有张天师塑像,横眉瞪眼,怒不可遏,一手持剑,一手握五雷印。据说当年青城山群魔作怪,张天师手持法宝,五雷轰鸣,所向披靡,群魔震慑。殿内还有青龙、白虎神像及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等艺术珍品。唐三皇石刻造像也颇为吸引游人。天师洞右侧有汉代银杏树,高十余米,大可十人环抱,千载古树,仍生气盎然。 唐朝时期,道教大为盛行,在青城山周围250余里的范围内,曾筑起70多座宫观。如今有三座宫观供游览。全山还有100余名道士。在天师洞内,我们同一位年约三旬的盘发道士攀谈。他说,山上的100余名道士中,仅17名老道士,其中年长者117岁,年少者也已77岁,余者均为青年人。他喜欢山上清静自由,又可钻研道家学问,故此修行。据有关杂志披露,1983年底国家曾给指标,要道观招收一批以庙为家,终生从道的全真教徒。考生的条件是:自愿报名,家庭同意,30岁以下的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未婚男女。考核时要写一篇对道教认识的论文,然后自带伙食费来观中学习、劳动、生活三个月,接受众道长的考察,结果录取了14名男青年和11名女青年。我在山下购票处,天师洞食宿登记处见到的工作人员,都有年轻清秀的小道姑,她们头顶上高绾着两个又圆又大的发髻,身穿黑布半大衫,显得十分雅素秀丽。出售旅游纪念品的橱窗前我还见到一位胖乎乎的小道姑,边嗑瓜子,边眉飞色舞地同伙伴闲聊,那神色,绝不像出家之人,倒是观内那几位道貌岸然,鹤发童颜的老道长,才使人联想到道规肃严,出家之苦。 从天师洞漫步下山,只见幽深的峡谷内,处处是清幽的山林,幽香的山花。路边是幽幽的情思般的山泉,身后左右是古代隐士的幽居。脚下是别具幽趣的木梯,头上是阴森幽暗的岩穴。特别是漫山遍野的参天古树,枝叶相接,重重叠叠,把整个天空都给遮住了。嫩绿、青绿、墨绿,把整座青城山封得严严实实,仿佛空气都是绿的,透过绿叶的缝隙看连绵的群山,是蓝悠悠的绿;拨开树叶望深邃的山谷,是黑幽幽的绿,真不愧是“青城天下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