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放歌大渡河|中国四川石棉县游记攻略

[游记]放歌大渡河|中国四川石棉县游记攻略

2007-07-16    blogtt.com

详细内容:
被世人誉为“世界屋脊”的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其地理位置罕世所见,是我国藏族同胞的居住之地,孕育着非常的中国古文化――西藏文化,其神奇的布达拉宫更为世人所瞩目、仰慕,布达拉宫也因此成藏族文化的象征;而且,青藏高原更是我国境内最大的两条河流(黄河与长江)的发源地,而作为长江源头之一的大渡河,正是从青藏高原中部的果洛山下奔流而出,然而越西藏,而后穿川西,并终在四川的乐山地区与长江的另两条支流岷江、青衣江会合,然后继续向东奔腾而去,飘飘洒洒几千里,最后没入大海。
大渡河其实非常有名:在遥远的古代,大渡河被称之为沫水,险滩重重,鹅毛投水而不见,沉没入河底,为世人所惧怕,古有“沫水难渡”之考语;但是,大渡河之所以闻名于世,还不是因为沫水得名之典故,却因为在中国近代史上那些非常令人荡气回肠且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故事而驰名于中外,并在史册上留下了非常厚重的书页。
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由于太平天国祸起萧墙而内乱不息:当时,北王韦昌辉奉洪秀全之命剿杀了邀功尊大、独揽大权的东王杨秀清之后,独夫之心遂起,竟不顾一切地屠杀了领兵在外且战功赫赫的翼王石达开的家人,然后,石达开为复家仇而杀灭了韦昌辉,却也因此开罪于洪秀全,遭到了洪秀全的猜疑与忌恨,最后石达开被迫率领本部军马十多万人负气出走,反出南京而去,太平军从此分裂;从此,太平天国运动从此削弱,然后一蹶不振,后虽然有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但终于独木难支、大厦将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终告失败;太平天国固然遭到灭亡,率众出走的石达开也难逃恶运,石达开出南京后,一直没有安身之地,被迫作流寇似的逃亡,他们沿江而逃,流窜于四方,虽然文韬武略的石达开乃一世豪杰,无奈,大清后期三杰之一的曾国藩也非省油之灯,他一路穷追猛打,渐渐将石达开逼入死角,逃进四川,逐渐成为清军的瓮中之鳖;石达开进入四川以后,境遇日益恶化,且军士早已疲惫不堪,更因为当地清政府势力的镇压和少数民族人民对太平军的不了解而遭到反对,终于停步在大渡河畔,前有大渡天堑,后有曾国藩的十几万大军,最后,悲壮的石达开并没有延续历史上项羽破釜沉舟的壮举,却在石棉县安顺地区兵败后自杀身亡,而其家属及一部分军队,更在汉源富林渡口附近的大树镇遭到集体屠杀,据传生命剁钝了钢刀,鲜血染红了河水;从此,大渡河成了太平军石达开的悲剧之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相当悲惨且千古遗憾的一页。
而上世纪的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红军在血战湘江付出沉重代价以后,伟大、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在遵义,重将饱受猜疑且罢黜已久的毛泽东请出山,然后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英明领导下,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巧妙地摆脱数十万追军后,经云南入川,并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得到了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彝族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并迅速地通过了彝族地区,也来到了大渡河畔的安顺地区;历史何其惊人的相似,石达开败亡是一面最现实的历史镜子,他的教训和悲剧始终压在中国共产党人心头,红军是否将成为石达开的第二?但是,历史却也没有绝对的类同,中国工农红军并没有重复当年石达开的悲剧,因为,红军是工农阶级的队伍,他们是为穷苦人民翻身作主人、解放全部被压迫、奴役劳动人民的伟大军队,他们背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希望,他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与精神,在大渡河上,他们智勇双全,不仅创造了十七勇士强渡安顺场的英雄事迹,还创造了红军一天一夜行军240华里,更英勇顽强地飞夺了仅余铁链且被烧得通红的泸定桥,创下了人类军队史上的伟大奇迹,从此红军转危为安,由此北上,然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落脚陕北,并最终完成的伟大的中国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建立了新中国。
果洛山的大渡河源头,并不格外汹涌,相反,很象一条较为洪大的溪流,只是轻潺流淌,宛如一个娴娴静静的少女,偶然间的奔腾,恰如少女的轻皱眉,或者是慵懒的伸臂舒腿,给人一种很完美无暇的感觉;当你悄然走入那原始森林的梦幻世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那静得只留下水声的宁谧,虽然有些令人恐怖,但至静的甜美足以让你忘记世俗的烦恼与喧哗,用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觉去领略那片刻的放松与清闲;那偶然间游动的鱼儿,它们随意地闲逸游弋,更让你感受到那无拘无束的自由天地,河水固然清澈见底,却格外冰冷,冷得让人寒彻心骨;远处的青山,并不总是清晰的,山间总升腾着朵朵白云,更或者已被漫天的迷雾悄悄吞噬,即使偶而的晴空中隐现的山峦,也只是淡淡的轮廓,本来是极近的,却仿佛总那么遥远,变化莫测,让人难以捉摸、难窥其斑,偶然跳跃的奇珍异兽,虽有些令人触目心惊,却仿佛更是生命的童话天地,让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美丽,去领略那充满神奇的高原景象。
而当大渡河终于经至甘孜、泸定时,少女般的大渡河却改变了颜色,变得汹涌澎湃了,如同歌词里的“大渡河水浪滔天”,此时的大渡河,如果继续以女性为喻,则象是童话中的女妖女魔,张牙舞爪的,给人以凄厉恐怖之感;而这些地方的地壳很不稳定,夏日里时有山顶滑坡,有时甚至泥石流不断,山石顺流而下,红如血的洪水,如同将整个大地来个底朝天,要将远近的山川田野吞噬;甘孜为当年红二、四方面军的会合地,就在甘孜,红二、四方面军修正了张国焘的南下错误主张,取得了北上抗日的一致主张,最后红二、四方面取道西藏、青海,胜利地完成了长征,与中央红军会合于陕北,并由此抒写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泸定的大渡河,在当地人们可不叫大渡河,相反,人们采用地名贯水,名曰“泸水”;泸水却相当有名,也格外有考究,如果我们仔细思索一下,不难想起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武侯《出师表》所云“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语,那时的泸定,本来就是不毛之地,甚至被人们称之为蛮夷之地,而诸葛亮南征后也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美丽豪壮且脍炙人口的传说,诸如打箭泸、神兵夜渡等故事;泸定的泸定桥,因为有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泸定之所以为中外人士所注目,源于此,至今,人们仍然感觉不可思议;当时的红四团,日夜行军达240华里,红军是外来军队,供给更谈不上,饥饿与疲劳是非常肯定的,如果用军事观点来看,已是疲惫之师,应该溃不成军了,何来战斗力?怎么能够飞夺泸定桥?而且,敌人已拆除桥面上的木板,仅余几根铁链,对面的敌军,看到红军来时,更燃起了熊熊大火,如此作战,真是兵家大忌,如果用某些人的唯技术、唯装备理论,那么红军真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之举;可是,兵法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夫战勇气也”之语和精典战便,同时,如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论述“打仗,靠的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其决定因素还是人”的观点,则更可以透晰一切,从中,我们更可见毛泽东是何等的大智慧、大无畏,而绝非只知一味空谈唯技术论、唯武器论的庸俗之辈可比;最关键的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身上蕴藏着中华民族那种的伟大民族精神――自强不息且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他们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所以英勇无比的中国工农红军飞夺了泸定桥,创造了人类军事史的伟大奇迹;当你走上泸定桥,那古老陈旧的铁索桥令人惊叹之余,不免让人有些胆怯,而桥下汹涌的滔滔河水,更会使人心惊胆寒,难怪当年毛泽东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一语就道尽了泸定桥的丰采,只留下人们无尽的思索、感慨和赞美。
石棉段的大渡河,继续沿袭了大渡河那波涛汹涌的本色,而且,即使是在偶而的河滩之间,也只是表面上的平静,下面却是激流暗涌,很象表面春风笑脸,其实腹藏利剑的妇人,最为令人可怕;沫水据说鹅毛投之而不见,实际上即使是上游漂流下来的参天大木,在那些漩涡之间,也显得非常的柔弱无助,竟被漩涡间那种巨大的自然力量吸入深水中而不见,人们自然为之所惧,或偶又不名其理者,贸然游水,却屡有事故,最后尸骨无存;大渡河固然令人望而生畏,可河畔的风光却是绮丽迷人:石棉的安顺场渡头,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却因为有当年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安顺场的壮举而驰名于世,当年的故事虽然早已远去,留下的传说却格外引人,总有人喜欢去寻根究底,总是想要去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当年为红军摇船撑筏的船夫多已去世,只余下当年还是十余岁孩子的帅士高,偶而运气颇佳的人们,或者巧遇帅老,可从其口知晓当年的故事,老人的讲述绘声绘色,依稀有当年枪林弹雨中果敢坚毅撑筏摇桨的勇气,据说,六十年代,彭老总复出后任西南局书记,途经石棉,还曾特地前去看望老人,并留下十元钱作慰劳,成为一段美谈;而现今河畔的石棉县城西的石儿山公园,却格外引人入胜,智慧的人们用我国苏杭一带的园林艺术装点着整个公园,偶而还采用现代的艺术格调,点缀些现代灯光与装饰,将自然、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悄悄地结合起来,变成独具一格的公园,但公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不是那些园林,更非那些点缀的装饰,恰恰是大自然妙手精造的奇石,其实整个石儿山公园也因山而出名,远望去那几乎就是一块浑然天成的巨石,巧放在河畔,如果强行要分成几块,似乎勉人所难,只是偶而峥嵘耸立的几块山石,让人们以为分界,但实际却还是一块整体,有时小径竟从山石下穿过,而且很窄矮,人们稍不留神就撞上山石,然后小心起来,往往令人有曲径通幽之意;一些山石,竟赫然临江垂立,让人们更进一步去探索这石与江自然融合的妙趣,常有闲情逸志者,更大胆地坐于石边垂钓,大有一种姜太公渭水垂钓之美;山石中央有一翼王亭,上有石碑,记叙了当年翼王石达开兵败的史实,以为见证,亭前的红花,似乎倾诉着太平军的凄美;最令人惊心动魄的还是在那洪水滔滔的夏日,远处的景象竟有河水天上来的感觉,但至此较宽阔竟变得温顺起来,悄然将波涛隐没于若大的险滩之间,只余下一个个宛如幽洞深远的漩涡,然后将一根根参天大木漩没于此,忽然不见,良久以后,人们才在更远处留下望见远去的大木,颇令人惊叹。

转自:http://www.blogtt.com/itine.asp?itineraryID=5578650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